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网约车不应有抽成“黑盒”

2021年08月23日 1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对于其他相关企业来说,如果依然对抽成等关键问题讳莫如深,将其视作无法示人的“黑盒”,企图继续含糊其词、牟取暴利,恐怕这次新规之下就不容易蒙混过关了。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行业都不能一直野蛮生长。近日,交通运输部就给网约车行业立下了规矩,要求网约车平台企业规范自主定价行为、降低过高的抽成比例,加强与驾驶员之间的沟通协商,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向社会公布。

  如今,网约车没有以前那么香了,司机普遍感觉赚钱少了,乘客也认为打车变贵了,很多人指出症结就是抽成过高。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师爷有句台词,“挣钱嘛,生意,不寒碜”。但个别网约车平台在获得市场优势地位后,随意调整计价规则等经营策略,设置过高的抽成比例,诱使驾驶员超时劳动、疲劳驾驶,这吃相可就够难看的了!

  这也是“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网约车行业成长的初期,一些平台企业在资本的助力下,通过大量“烧钱”补贴来吸引用户和司机,待取得市场垄断地位后,就开始随意调价。“散兵游勇”的司机和用户,面对强势的平台企业,只能忍受“被支配的恐惧”。更有甚者,某个掌握大量数据的平台企业竟然还绕过监管,偷偷去境外上市。如此,指望平台企业“大发善心”,无疑“很傻很天真”。

  真正的市场规则应该公平公正,兼顾相关各方的利益,而现在网约车行业所谓的抽成规则只是平台单方面制定的“霸王条款”。其实早在2019年,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到,网约车平台公司应主动公开定价机制和动态加价机制,通过公司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等方式公布运价结构、计价加价规则,保持加价标准合理且相对稳定,保障结算账单清晰、规范、透明,并接受社会监督。

  应当看到,出行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网约车已具有“准公共交通”特征和“准公共服务”性质。因此,平台获取超额利润,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些企业或许想“哭穷”,可这并经不起推敲。如果行业不赚钱的话,企业不早就倒闭或转行了嘛。这些平台企业使用的算法也不是“卡脖子”的创新技术,没有广大用户和司机参与实践,再完美的算法也运转不起来。

  已经有企业开始行动了。8月19日,某网约车平台宣布将对抽成政策进行全新调整,取消传统抽成模式,改为信息服务费模式。同时,平台抽成的费用也将“明码标价”,对外公布。对于其他相关企业来说,如果依然对抽成等关键问题讳莫如深,将其视作无法示人的“黑盒”,企图继续含糊其词、牟取暴利,恐怕这次新规之下就不容易蒙混过关了。

  有人认为如今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但细细想来并不是这样。一直以来,无论政策还是意见,指向从来都是明确的,那就是市场化、法治化。对于各位玩家来说,愿意遵守,欢迎;不愿意遵守,就请离开。(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为规范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叫好

     网约车广告屏岂能随意安?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网约车不应有抽成“黑盒”

2021-08-23 1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对于其他相关企业来说,如果依然对抽成等关键问题讳莫如深,将其视作无法示人的“黑盒”,企图继续含糊其词、牟取暴利,恐怕这次新规之下就不容易蒙混过关了。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行业都不能一直野蛮生长。近日,交通运输部就给网约车行业立下了规矩,要求网约车平台企业规范自主定价行为、降低过高的抽成比例,加强与驾驶员之间的沟通协商,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向社会公布。

  如今,网约车没有以前那么香了,司机普遍感觉赚钱少了,乘客也认为打车变贵了,很多人指出症结就是抽成过高。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师爷有句台词,“挣钱嘛,生意,不寒碜”。但个别网约车平台在获得市场优势地位后,随意调整计价规则等经营策略,设置过高的抽成比例,诱使驾驶员超时劳动、疲劳驾驶,这吃相可就够难看的了!

  这也是“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网约车行业成长的初期,一些平台企业在资本的助力下,通过大量“烧钱”补贴来吸引用户和司机,待取得市场垄断地位后,就开始随意调价。“散兵游勇”的司机和用户,面对强势的平台企业,只能忍受“被支配的恐惧”。更有甚者,某个掌握大量数据的平台企业竟然还绕过监管,偷偷去境外上市。如此,指望平台企业“大发善心”,无疑“很傻很天真”。

  真正的市场规则应该公平公正,兼顾相关各方的利益,而现在网约车行业所谓的抽成规则只是平台单方面制定的“霸王条款”。其实早在2019年,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到,网约车平台公司应主动公开定价机制和动态加价机制,通过公司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等方式公布运价结构、计价加价规则,保持加价标准合理且相对稳定,保障结算账单清晰、规范、透明,并接受社会监督。

  应当看到,出行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网约车已具有“准公共交通”特征和“准公共服务”性质。因此,平台获取超额利润,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些企业或许想“哭穷”,可这并经不起推敲。如果行业不赚钱的话,企业不早就倒闭或转行了嘛。这些平台企业使用的算法也不是“卡脖子”的创新技术,没有广大用户和司机参与实践,再完美的算法也运转不起来。

  已经有企业开始行动了。8月19日,某网约车平台宣布将对抽成政策进行全新调整,取消传统抽成模式,改为信息服务费模式。同时,平台抽成的费用也将“明码标价”,对外公布。对于其他相关企业来说,如果依然对抽成等关键问题讳莫如深,将其视作无法示人的“黑盒”,企图继续含糊其词、牟取暴利,恐怕这次新规之下就不容易蒙混过关了。

  有人认为如今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但细细想来并不是这样。一直以来,无论政策还是意见,指向从来都是明确的,那就是市场化、法治化。对于各位玩家来说,愿意遵守,欢迎;不愿意遵守,就请离开。(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为规范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叫好

     网约车广告屏岂能随意安?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