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采取全面降准而非定向降准,可以一次性释放较多流动性以缓解银行流动性紧张,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对大中小型银行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形成更有力度的激励。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降准更多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优化流动性结构,体现的是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了6月以及2021年上半年金融数据。数据显示,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12万亿元,社融增量3.67万亿元,均超市场预期。展望下半年,伴随着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银行提供更多长期稳定资金来源,预计下半年金融将对实体经济形成更大力度的支持。(7月12日《经济参考报》)
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12万亿元,同比多增3086亿元;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5万亿元,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比5月多0.62万亿。这些数据一方面意味着银行发放贷款支持实体经济意愿强烈,另一方面意味着企业融资需求也很强劲。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形成较大的成本压力,客观上需要释放更多流动性,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毋庸置疑,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银行提供更多长期稳定资金,正是在有针对性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是一次全面降准。对市场而言超乎预期,力度的确很大。降准是一种释放长期流动性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增强银行资金实力来提升银行发放贷款的意愿,包括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两种方式。我国执行的是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较为谨慎,以确保正确引导市场预期。2014年以来,央行降准时多是采用定向降准来释放流动性,以更好地实现结构性货币政策目标。此次央行采取全面降准而非定向降准,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了变化呢?笔者以为,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采取全面降准而非定向降准,可以一次性释放较多流动性以缓解银行流动性紧张,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对大中小型银行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形成更有力度的激励。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国家实施“降准”的前提很明确,即“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意味着流动性不会大放大收,依然会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显示出很强的货币政策定力,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变,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不会变。降准更多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优化流动性结构,体现的是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降准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降准让银行拥有更多资金发放贷款,但要确保降准释放的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还需要配套结构性政策措施,着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时,要对银行发放贷款加强监管,控制资金流向,严防资金流向股市、楼市吹高资产价格,以增强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适时降准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全面降准让金融机构更好支持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