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增强“归属感” 让技能人才得到充分尊重

2021年07月11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技能人才越不被尊重,劳动者越不愿进入这个领域,“用工难”的问题就愈发得不到解决。落实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让广大技能工人更有保障,离不开全社会对技能劳动观念的转变。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决定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并将该行动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一项重点工作。方案提出,实施“技能激励”行动,落实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推动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其配偶、子女按有关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对我国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技能人才不受重视,相关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缺乏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技能工人”俨然成了“打工人”“外乡人”的代名词。这不仅是众多劳动密集型工作者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也是人才流通的内在阻力。

  与此同时,制造业企业也存在着“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技能人才越不被尊重,劳动者越不愿进入这个领域,“用工难”的问题就愈发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制造业就业环境陷入恶性循环,就业市场出现结构失调,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落实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让广大技能工人更有保障,离不开全社会对技能劳动观念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5800万,占技能人才的近30%。但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培养、使用等方面,与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其配偶、子女按有关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这一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进一步增强技能人才获得感。

  落实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要着重完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最大范围内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地方产业发展培育更多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还需完善职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审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健全以国家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奖励体系,从而让技能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技能发展中,努力成为“中国智造”的基础和依托。

  当然,落实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仅要推进高技能人才落户政策落地,还需推动企业发展思维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厚植技能人才扎根、成长的沃土。对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而言,发展关键除了技术层面,还有人才层面。“招到人”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是关键“一招”,帮助企业拓展技能人才的晋升渠道,提高企业引入人才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立足长远,我们需要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让每一位技能工作者得到充分尊重,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也敞亮

     消除歧视偏见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增强“归属感” 让技能人才得到充分尊重

2021-07-11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