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传递正能量 收获“小确幸”

2021年07月0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什么是正能量?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正能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积极应对,而不是自顾自地抱怨。

  几天来,中国正能量2021“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占据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看着正能量在指尖传递,我也按捺不住想给自己画个“正能量”的像。

  生活很艰辛,回忆很苦涩。1980年代,我出生在一个贫困县的小山村。我们兄妹三人,后来都上了大学。父母很爱我们,不舍得让我们受一点委屈。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父亲进城买了一个烧饼却舍不得吃,带回来留给了我们兄妹。大学期间,我听说父母为了省钱炒菜都不舍得放油,真是恨不得扇自己耳光。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父亲蹬着自行车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母亲则在农场给人种地除草。我们兄妹放学后要自己做饭,父母忙的时候还需要自己洗衣服。数九寒天,母亲还曾去土特产公司给人做临时工,经常露天劳作。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生病了。母亲说过,有一次下雨天我发高烧,她到处借不到雨衣雨伞,最后只好裹着毯子将我送到了卫生队。

  上学期间,我们兄妹在河滩附近筛过沙子,还在建筑工地打过工。记得有一年夏天学校要交试卷费,家里实在没钱,我在母亲的责骂声中哭着扛了筛子往河边走。那个时候,吃饱穿暖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妹妹小时候曾天真地对我说:“哥,我希望以后每天都能吃上肉。”尽管已经过去几十年,这句话却仍然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什么是正能量?正能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生活虽然很苦,但父母从来都很乐观,这就是正能量。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我们兄妹三人都养成了乐观、执着的性格。为了能让父母看上彩色电视,弟弟曾在暑假去温州打工赚钱。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积极应对,而不是自顾自地抱怨。

  回首过往,我们可谓尝遍了酸甜苦辣,见惯了世态冷暖。从出身农门时常感到自卑,到被形容“矮矮胖胖”只能一笑而过,几十年的岁月砥砺,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从逆境中奋起,是正能量;在困难中向前,是正能量;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更是正能量。为了做好工作,我甚至可以熬夜到凌晨,这大概也是我的正能量吧。

  岁月在流逝,人生路也在向前延伸。几十年过去了,家乡早已变了模样。如今再回到老家,高层楼房比比皆是,吃饱穿暖早已不再是奢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成为了家庭的“标配”。老家已经脱了贫,正大步走向乡村振兴。为了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村里的文化广场每天都在演节目。这,也是时代的正能量。

  幸福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眨眼间,人生已近不惑。一路走来,生活有艰辛也有甜蜜,有惆怅也有振奋。慈爱的父母、可敬的师长、真挚的朋友,这些都让简单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品尝着生活的味道,享受着新时代的阳光,这也是正能量。岁月无痕,惟愿我们不负生活、不负时代,借助指尖传递的正能量,通过奋斗收获自己的“小确幸”。(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见证榜样力量 弘扬时代精神

     “五个一百”,激荡奋进中国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传递正能量 收获“小确幸”

2021-07-03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什么是正能量?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正能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积极应对,而不是自顾自地抱怨。

  几天来,中国正能量2021“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占据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看着正能量在指尖传递,我也按捺不住想给自己画个“正能量”的像。

  生活很艰辛,回忆很苦涩。1980年代,我出生在一个贫困县的小山村。我们兄妹三人,后来都上了大学。父母很爱我们,不舍得让我们受一点委屈。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父亲进城买了一个烧饼却舍不得吃,带回来留给了我们兄妹。大学期间,我听说父母为了省钱炒菜都不舍得放油,真是恨不得扇自己耳光。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父亲蹬着自行车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母亲则在农场给人种地除草。我们兄妹放学后要自己做饭,父母忙的时候还需要自己洗衣服。数九寒天,母亲还曾去土特产公司给人做临时工,经常露天劳作。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生病了。母亲说过,有一次下雨天我发高烧,她到处借不到雨衣雨伞,最后只好裹着毯子将我送到了卫生队。

  上学期间,我们兄妹在河滩附近筛过沙子,还在建筑工地打过工。记得有一年夏天学校要交试卷费,家里实在没钱,我在母亲的责骂声中哭着扛了筛子往河边走。那个时候,吃饱穿暖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妹妹小时候曾天真地对我说:“哥,我希望以后每天都能吃上肉。”尽管已经过去几十年,这句话却仍然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什么是正能量?正能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生活虽然很苦,但父母从来都很乐观,这就是正能量。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我们兄妹三人都养成了乐观、执着的性格。为了能让父母看上彩色电视,弟弟曾在暑假去温州打工赚钱。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积极应对,而不是自顾自地抱怨。

  回首过往,我们可谓尝遍了酸甜苦辣,见惯了世态冷暖。从出身农门时常感到自卑,到被形容“矮矮胖胖”只能一笑而过,几十年的岁月砥砺,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从逆境中奋起,是正能量;在困难中向前,是正能量;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更是正能量。为了做好工作,我甚至可以熬夜到凌晨,这大概也是我的正能量吧。

  岁月在流逝,人生路也在向前延伸。几十年过去了,家乡早已变了模样。如今再回到老家,高层楼房比比皆是,吃饱穿暖早已不再是奢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成为了家庭的“标配”。老家已经脱了贫,正大步走向乡村振兴。为了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村里的文化广场每天都在演节目。这,也是时代的正能量。

  幸福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眨眼间,人生已近不惑。一路走来,生活有艰辛也有甜蜜,有惆怅也有振奋。慈爱的父母、可敬的师长、真挚的朋友,这些都让简单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品尝着生活的味道,享受着新时代的阳光,这也是正能量。岁月无痕,惟愿我们不负生活、不负时代,借助指尖传递的正能量,通过奋斗收获自己的“小确幸”。(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见证榜样力量 弘扬时代精神

     “五个一百”,激荡奋进中国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