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眼下,看视频赚钱、玩游戏赚钱、走路赚钱……不少老年人沉迷于刷手机完成“赚钱任务”。然而,一些参与者发现,“赚钱任务”总是绕不开看广告,而标榜的高收益则迟迟难兑现,甚至还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6月7日《工人日报》)
“赚钱”App为何盯上老年人
时间富足是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特征。在缺乏子女陪伴的当下,智能手机成了他们打发时间的重要工具,观看短视频则成为其娱乐方式之一。“原来看视频也可以赚钱”,不时跳出的诱惑性短视频吸引着部分老年人的目光。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轻松赚钱,何乐而不为?按照指引下载软件、实名注册、定时签到、足额购物、发展“下线”,老人们一波操作后发现,美好的许诺并未成真,劳心劳力反而成为最真切的体验。【详细】
眼下,老年人群体初步开始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网络安防意识不强,对此类营销的抵御能力较弱。在运营商眼里,年轻人对“刷单”“赚钱”较为警惕,相比之下老年人群体主动维权的意识不高,加之老年人消费意识正在兴起,屡屡为了贪便宜而掏腰包,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韭菜”,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诱导性营销趋于火热。【详细】
沉迷于“赚钱”App实属“亏本买卖”
看上去,利用业余时间点一点手机屏幕便能赚钱,不算亏。可实际上,从“工时”与“收入”比较的角度看,收益实在微薄。何况,运营商往往会制作各种门槛障碍,阻止老人使用“余额”。加之,部分APP虽然打着“赚钱”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搜刮用户个人信息,危害不小。另外,老人每天盯着手机久坐熬夜,对视力、骨骼、大脑的负面影响可不小。每天沉浸在虚假营销的信息中,还会受到负面信息资讯的侵蚀。综合来看,为了区区小钱,沉迷于“赚钱”App实在属于“亏本买卖”。【详细】
用户以为自己赚到了钱,但事实上,在赚钱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还面临着个人信息被贩卖的风险,两相对比下来会发现,赚到的那点小钱根本买不来失去的东西,盈利的还是App平台。【详细】
别让老年人沦为“廉价苦力”
老年人的步伐落后于互联网时代是社会现实,在助力其跨越“数字鸿沟”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他们的识骗防骗技能。具体到“赚钱类”手机应用的套路,当是引导老年人认识这一工具的虚假性,包括开具大额空头支票、赚钱方式多种多样的虚假宣传、提现简单的口惠而实不至,从而在正确识骗的基础上照管好自身财物与信息安全。破解老年人沉迷“赚钱类”手机应用困局,更需全社会共同发力。子女不妨“常回家看看”,纾解老人的思念之苦;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广告的内容审核力度,有效打击不实宣传,切断“骗老”套路传播链。【详细】
老年人利用手机享受晚年生活不该通过低质的“赚钱”App实现。对此,我们要加大教育引导,提供替代性娱乐方案。一方面,依托预防网络诈骗教育环境,拓展理性用网教育氛围,引导老年人科学使用手机;另一方面,要鼓励App开发企业制作适老型App,让老年人也能如年轻人一般娱乐和享受。让老年人充分享受晚年生活,必须开辟晴朗无害的网络空间,提防不良诱惑侵占老年人生活。不能让老年人沦为“赚钱”App的“廉价苦力”。【详细】
微言大义:
@没有想好叫什么111:我婆婆每天睁开眼就弄这个……
@寒塘渡鹤影NCUfz:整天拿着手机消磨时光不利于健康,而且很多老人对于手机上看到的信息深信不疑,这样真的不好。
@我的那个她在哪儿:应该对这些“赚钱”App及其公司加强监管。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老年人沉迷于“赚钱”App,绝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当中涉及的虚假宣传、侵犯隐私等诸多问题已触碰法律底线,同时,其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子女给予老人更多关心,社区多组织有益活动,加强针对老年人的安全教育,这些固然都是需要的,但要从根本上防止“赚钱”App继续“骗老”,监管部门绝不能失位,而且还要举一反三,未雨绸缪。我国将在“十四五”时期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银发经济或将成为新蓝海。无论为了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还是为了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都不能对种种“骗老”乱象等闲视之,而是要重拳出击,坚决治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