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老年人沦为赚钱APP的廉价苦力

2021年06月08日 10:27   来源:红网   严奇

  眼下,看视频赚钱、玩游戏赚钱、走路赚钱……不少老年人沉迷于刷手机完成“赚钱任务”。然而,一些参与者发现,赚钱任务总是绕不开看广告,而标榜的高收益则迟迟难兑现,甚至还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6月7日 《工人日报》)

  步入老年阶段,空余时间较多,缺乏生活目标,沉迷刷手机“赚钱”便成了打发时间、贴补家用的一种方式。据媒体采访介绍,一位退休老人每天从起床开始,依次打开手机里的10余个赚钱APP,利用走路、吃饭、购物、睡觉时间做任务。每天都刷,粗略计算1个月下来能赚到100元左右。

  看上去,利用业余时间点一点手机屏幕便能赚钱,不算亏。可实际上,从“工时”与“收入”比较的角度看,收益实在微薄。何况,账户里的100元并不能随意提现,运营商往往会制作各种门槛障碍,阻止老人使用“余额”。加之,部分赚钱APP虽然打着“赚钱”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搜刮用户个人信息,危害不小。

  眼下,老年人群体初步开始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网络安防意识不强,对此类营销的抵御能力较弱。在运营商眼里,年轻人对“刷单”“赚钱”较为警惕,相比之下老年人群体主动维权的意识不高,加之老年人消费意识正在兴起,屡屡为了贪便宜而掏腰包,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韭菜”,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诱导性营销趋于火热。

  先不论赚钱APP在网络层面存在的诱导消费、窃取信息等非直接性危害,老年人沉迷手机刷单也不是好事。每天盯着手机久坐熬夜,对视力、骨骼、大脑的负面影响可不小。每天沉浸在虚假营销的信息中,还会受到负面信息资讯的侵蚀。综合来看,为了区区100元钱,沉浸赚钱APP实在属于“亏本买卖”。

  老年人沉浸赚钱APP归根结底在于不够适应互联网生活,精神享受相对匮乏。当下,移动互联技术深入千家万户,不少人开始用手机赚钱享受。部分老年人希望赶上时代潮流,用手机赚钱用手机娱乐,在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操作简单的赚钱APP便成了老年人展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

  老年人利用手机享受晚年生活不该通过低质的赚钱APP实现。对此,我们加大教育引导,提供替代性娱乐方案。一方面,依托预防网络诈骗教育环境,拓展理性用网教育氛围,引导老年人科学使用手机;另一方面,要鼓励APP开发企业制作适老型APP,让老年人也能如年轻人一般娱乐和享受。

  所谓:“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让老年人充分享受晚年生活,必须开辟晴朗无害的网络空间,提防不良诱惑侵占老年人生活。不能让老年人沦为赚钱APP的廉价苦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别让老年人沦为赚钱APP的廉价苦力

2021-06-08 10:27 来源:红网 严奇

  眼下,看视频赚钱、玩游戏赚钱、走路赚钱……不少老年人沉迷于刷手机完成“赚钱任务”。然而,一些参与者发现,赚钱任务总是绕不开看广告,而标榜的高收益则迟迟难兑现,甚至还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6月7日 《工人日报》)

  步入老年阶段,空余时间较多,缺乏生活目标,沉迷刷手机“赚钱”便成了打发时间、贴补家用的一种方式。据媒体采访介绍,一位退休老人每天从起床开始,依次打开手机里的10余个赚钱APP,利用走路、吃饭、购物、睡觉时间做任务。每天都刷,粗略计算1个月下来能赚到100元左右。

  看上去,利用业余时间点一点手机屏幕便能赚钱,不算亏。可实际上,从“工时”与“收入”比较的角度看,收益实在微薄。何况,账户里的100元并不能随意提现,运营商往往会制作各种门槛障碍,阻止老人使用“余额”。加之,部分赚钱APP虽然打着“赚钱”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搜刮用户个人信息,危害不小。

  眼下,老年人群体初步开始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网络安防意识不强,对此类营销的抵御能力较弱。在运营商眼里,年轻人对“刷单”“赚钱”较为警惕,相比之下老年人群体主动维权的意识不高,加之老年人消费意识正在兴起,屡屡为了贪便宜而掏腰包,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韭菜”,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诱导性营销趋于火热。

  先不论赚钱APP在网络层面存在的诱导消费、窃取信息等非直接性危害,老年人沉迷手机刷单也不是好事。每天盯着手机久坐熬夜,对视力、骨骼、大脑的负面影响可不小。每天沉浸在虚假营销的信息中,还会受到负面信息资讯的侵蚀。综合来看,为了区区100元钱,沉浸赚钱APP实在属于“亏本买卖”。

  老年人沉浸赚钱APP归根结底在于不够适应互联网生活,精神享受相对匮乏。当下,移动互联技术深入千家万户,不少人开始用手机赚钱享受。部分老年人希望赶上时代潮流,用手机赚钱用手机娱乐,在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操作简单的赚钱APP便成了老年人展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

  老年人利用手机享受晚年生活不该通过低质的赚钱APP实现。对此,我们加大教育引导,提供替代性娱乐方案。一方面,依托预防网络诈骗教育环境,拓展理性用网教育氛围,引导老年人科学使用手机;另一方面,要鼓励APP开发企业制作适老型APP,让老年人也能如年轻人一般娱乐和享受。

  所谓:“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让老年人充分享受晚年生活,必须开辟晴朗无害的网络空间,提防不良诱惑侵占老年人生活。不能让老年人沦为赚钱APP的廉价苦力。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