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持“国潮”热度不退 品质和创意不能减

2021年05月14日 18: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第五个中国品牌日刚刚过去。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国潮”相关搜索热度上涨了528%。而在2021年各种品牌的市场关注度方面,“国货”为“洋货”的3倍。  

  “国潮”兴起是文化自信的回归

  所谓“国潮”,字面释义即为“中国+潮流”。朱雀祥云、刺绣飞天……在当下的时尚圈层,中国元素被频频引入各类单品,覆盖服饰、美妆、动漫、数码产品等几乎所有热门领域。国人享受着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东方美感,特别是“Z世代们”越来越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又酷又有腔调。大家用钱包投票,市场上的时尚话语权正渐渐向“国潮”“国货”转移。

  “国潮”之风兴起,并非偶然。中华文化氤氲五千年,早已凝聚成独特的东方魅力。最近这些年,这股风潮从“小众”刮向“大众”,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国家蓬勃复兴的大背景下长大,有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在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同时,有强烈意愿将中国故事讲出来传出去。此外,随着消费升级,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日趋成熟理性,追求更多兼顾实用属性和精神属性,符合自己审美与品质要求的“心头好”。【详细

  “国潮”圈粉需过硬产品

  某种程度上说,这波“国潮”热分享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红利。但也要看到,国货要打出响亮品牌,最终还是需要过硬的产品。纵观当下的“国潮”市场,个别企业浮于表层,纯粹堆砌文化符号,或将“国风”“情怀”当成营销噱头。如是这般,失去对品质的坚持、对文化的敬畏,自然难逃网红般的生命周期。更何况,如今“国潮”已迈向“3.0时代”。一方面,市场已成红海,角逐愈发白热化;另一方面,新生代的消费诉求已经迭代。若还停留在低水平的“情怀贩卖”“剪贴拼凑”,不仅辜负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馈赠,也浪费了强大的中国制造能力。【详细

  从老字号走向“国潮”品牌,不是简单地换个“马甲”、贴个新标签,而是走上一条充满挑战和抢抓机遇的路。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坚持实体为本、创新为核,才能让情怀落地、创意变现。欣慰的是,支持国货创新目前已成为各界共识,特别是在各地开展的全国消费促进月系列活动中,一批国货精品推陈出新,拥抱“云端”,开启数字化转型,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与此同时,一批平台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国货品牌塑造过程中,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国潮”互动盛宴。【详细

  “国潮”品牌的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  

  透过国产品牌的飞速进步,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企业敢于革新创造、努力奋斗超越、国际崭露头角、赢得口碑佳绩。例如“吉利”汽车凭借高质量、优服务成为首个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辆的乘用车国产品牌;“复兴号”品牌用舒适贴心的服务成为高铁出行的代名词等等,中国本土品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背后,蕴藏着大国工匠们不畏艰辛、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凝聚着中国品牌与时俱进、创新突破的奋斗历程。【详细

  可以预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国货品牌的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在这个过程中,国货品牌要想持久地“潮”下去,就要尽快走出“舒适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只要坚守品质、坚持创新,就一定能收获中国品牌的星辰大海。【详细

  微言大义: 

  @蔚蓝乘风: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已成为当下“国潮青年”的一种新生活方式。

  @Zc林冽:现在特别喜欢这种中国风的“潮牌”。

  @八八老夫子:传统文化引领的“国潮”之风正兴起,许多品牌借助国潮达成了创意营销,不少具有历史底蕴的经典IP也迎来了新发展。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国潮”火爆看似偶然,其实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这不仅是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潮流”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使“国潮”热度不退,就应该继续保持“国货”品质不退、创意不减,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成为市场新热点,让中国品牌成为人们心目中“高质量”的代名词。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保持“国潮”热度不退 品质和创意不能减

2021-05-14 18: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第五个中国品牌日刚刚过去。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国潮”相关搜索热度上涨了528%。而在2021年各种品牌的市场关注度方面,“国货”为“洋货”的3倍。  

  “国潮”兴起是文化自信的回归

  所谓“国潮”,字面释义即为“中国+潮流”。朱雀祥云、刺绣飞天……在当下的时尚圈层,中国元素被频频引入各类单品,覆盖服饰、美妆、动漫、数码产品等几乎所有热门领域。国人享受着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东方美感,特别是“Z世代们”越来越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又酷又有腔调。大家用钱包投票,市场上的时尚话语权正渐渐向“国潮”“国货”转移。

  “国潮”之风兴起,并非偶然。中华文化氤氲五千年,早已凝聚成独特的东方魅力。最近这些年,这股风潮从“小众”刮向“大众”,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国家蓬勃复兴的大背景下长大,有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在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同时,有强烈意愿将中国故事讲出来传出去。此外,随着消费升级,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日趋成熟理性,追求更多兼顾实用属性和精神属性,符合自己审美与品质要求的“心头好”。【详细

  “国潮”圈粉需过硬产品

  某种程度上说,这波“国潮”热分享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红利。但也要看到,国货要打出响亮品牌,最终还是需要过硬的产品。纵观当下的“国潮”市场,个别企业浮于表层,纯粹堆砌文化符号,或将“国风”“情怀”当成营销噱头。如是这般,失去对品质的坚持、对文化的敬畏,自然难逃网红般的生命周期。更何况,如今“国潮”已迈向“3.0时代”。一方面,市场已成红海,角逐愈发白热化;另一方面,新生代的消费诉求已经迭代。若还停留在低水平的“情怀贩卖”“剪贴拼凑”,不仅辜负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馈赠,也浪费了强大的中国制造能力。【详细

  从老字号走向“国潮”品牌,不是简单地换个“马甲”、贴个新标签,而是走上一条充满挑战和抢抓机遇的路。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坚持实体为本、创新为核,才能让情怀落地、创意变现。欣慰的是,支持国货创新目前已成为各界共识,特别是在各地开展的全国消费促进月系列活动中,一批国货精品推陈出新,拥抱“云端”,开启数字化转型,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与此同时,一批平台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国货品牌塑造过程中,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国潮”互动盛宴。【详细

  “国潮”品牌的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  

  透过国产品牌的飞速进步,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企业敢于革新创造、努力奋斗超越、国际崭露头角、赢得口碑佳绩。例如“吉利”汽车凭借高质量、优服务成为首个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辆的乘用车国产品牌;“复兴号”品牌用舒适贴心的服务成为高铁出行的代名词等等,中国本土品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背后,蕴藏着大国工匠们不畏艰辛、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凝聚着中国品牌与时俱进、创新突破的奋斗历程。【详细

  可以预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国货品牌的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在这个过程中,国货品牌要想持久地“潮”下去,就要尽快走出“舒适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只要坚守品质、坚持创新,就一定能收获中国品牌的星辰大海。【详细

  微言大义: 

  @蔚蓝乘风: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已成为当下“国潮青年”的一种新生活方式。

  @Zc林冽:现在特别喜欢这种中国风的“潮牌”。

  @八八老夫子:传统文化引领的“国潮”之风正兴起,许多品牌借助国潮达成了创意营销,不少具有历史底蕴的经典IP也迎来了新发展。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国潮”火爆看似偶然,其实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这不仅是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潮流”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使“国潮”热度不退,就应该继续保持“国货”品质不退、创意不减,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成为市场新热点,让中国品牌成为人们心目中“高质量”的代名词。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