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环境问题无国界 携手合作才能守好美丽家园

2021年03月17日 16:3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都需要各国摈弃偏见,加强合作,共享治理经验,持续改善环境,从而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针对韩国媒体称“源自中国的沙尘暴”侵袭韩国造成韩国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6日表示,环境和空气污染问题没有国界,对其起源等作出结论需以科学监测和综合分析为前提。

  说起来,一些韩国人对中国的感情比较复杂。对中国的传统习俗,比如端午节、农历春节、灯会等,都要抢过去说是自己的传统文化。对雾霾、沙尘等这些全球环境问题,则要将锅甩给中国。

  稍有地理、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此次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是跨国界的重污染天气现象,它只是途经中国,而非起源于中国。蒙古国官方日前已发布了沙尘暴危害的相关消息,中国舆论也没有因为蒙古国可能是“上一站”而加以指责。这是因为我们知道,面对问题时,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怎么解决问题,进而尽量避免出现类似情形,而不是想着怎么推卸责任。事实上,从去年的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中东北非的蝗灾再到今年的沙尘暴,大自然已在警示我们:环境问题无国界,携手合作才能共同守护人类的美丽家园。

  可以说,气候变化是人类“21世纪的一场战斗”。在经历了工业化、砍伐森林和大规模农业生产之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长到了30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仍在增加,全球气温还将继续升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地的冰川正在加快消融,百年一遇的热浪和洪水变得越来越频繁。据联合国统计,全球1/4的土地严重荒漠化,全球每分钟会增加11公顷荒漠。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警示,未来10年全球五大风险首次全部与环境有关。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前途和未来。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

  近年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并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力量。2019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8.1%,提前一年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目标,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近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我国都一再强调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个承诺面临的挑战其实不小。

  揆诸现实,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再到“碳中和”,普遍有50年至70年的过渡期;而我国计划于2030年“碳达峰”,再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之间的过渡期只有30年。考虑到我国的人口数量、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及资源禀赋等特点,可谓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目前,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海南等多个省市已开始积极行动,规划具体“路线图”,加码碳达峰布局。面对困难不退缩、自我施压,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我们都是蝴蝶,如果共同扇动翅膀,便可以改变世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都需要各国摈弃偏见,加强合作,共享治理经验,持续改善环境,从而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全球气候治理需各国携手同心

     坚持低碳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环境问题无国界 携手合作才能守好美丽家园

2021-03-17 16:3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