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卷土重来” 生态治理需“久久为功”

2021年03月16日 16:3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3月1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沙尘暴黄色预警显示,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等地出现沙尘暴,局地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强沙尘暴。

  沙尘暴再次敲警钟

  沙源、气旋和平流运动是沙尘暴形成的必备条件,一定程度上讲,沙尘暴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并相互交织在局部地区产生的一种现象。近千年以来,人类的足迹逐渐遍布这个星球,快速的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严重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土地的垦殖、草场和森林的过度使用,使土地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流失现象频发,沙漠化土地不断扩展。【详细

  虽然此次沙尘主要起源于蒙古国,但专家称,其形成或与华北地区的本地污染物有关。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表示,从3月14日晚开始,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南下,与中国内蒙古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区的沙尘叠加,再向东南输送至京津冀地区,同华北地区近日的雾霾天气叠加,最终形成了此次复合型污染。【详细

  生态治理不能放松

  可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蓝天保卫战”虽卓有成效,但还需久久为功,不能觉得差不多了,甚至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雾霾治理、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治理依然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能松弦。【详细

  要把思考的眼光放在防范和减少沙尘暴天气出现的角度,在源头防治上下足功夫。如,统筹抓好山水林草田沙等综合治理,对于农田、草原等,提升植被覆盖度、提升土壤湿度,精细到内蒙古部分农田种植马铃薯,马铃薯收获后土地裸露,容易产生扬沙,种植向日葵等高杆作物,收获后把杆留在地理,可以有效固定土壤、降低风速。【详细

  加强各国紧密合作

  全球治沙的岛链上,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次沙尘主要来源于蒙古国,这是源头治理的关键问题,直观揭示环境治理是全球问题,必须加强各国紧密合作、达成共识、通力协作,持续推进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整体工作,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详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导的“我们都是蝴蝶,如果共同扇动翅膀,便可以改变世界”是对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号召,沙尘源头如得不到治理,退出人们视野的黄沙还会回归。此外,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工业要低碳、农业要低氮、生活要生态”理应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一大准则。【详细

  微言大义:

  @小星:这天气,就尽量别戴隐形眼镜了。

  @随手一拍:开车减速慢行,开启大灯和雾灯。

  @番茄小锅仔:知道沙哪里来的了。

  @苏小牧:还是得多种树啊。

  @酒米: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天气气候是变幻莫测的,要持续减少沙尘天气的危害,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天帮忙”,还是要靠“人努力”。无论植树造林还是遏制水土流失,无论草原种草还是治理土地盐碱化,都需再加把劲。当然,生态治理是全人类的事,世界所有国家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共享治理经验,才能换来持久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沙尘暴“卷土重来” 生态治理需“久久为功”

2021-03-16 16:3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