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清晨,北方一些地区的人们一觉醒来为窗外十年未遇的沙尘天气所震惊。据报道,此次源自蒙古国的暴风雪和强沙尘等灾害性天气已在当地造成了数人死亡、近百人失踪。在北京市,15日上午8时到9时仅短短1小时,PM10小时浓度就上升了5080微克/立方米, PM2.5浓度高达462微克/立方米,受沙尘影响的11个城市小时空气质量指数达到500,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沙源、气旋和平流运动是沙尘暴形成的必备条件,一定程度上讲,沙尘暴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并相互交织在局部地区产生的一种现象。近千年以来,人类的足迹逐渐遍布这个星球,快速的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严重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土地的垦殖、草场和森林的过度使用,使土地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流失现象频发,沙漠化土地不断扩展,一些地区沃土成荒漠的历史记录不应被我们的记忆封存,“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其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据联合国统计,全球1/4的土地严重荒漠化,全球每分钟会增加11公顷荒漠,每年变为荒漠的土地约600万公顷。温室气体的排放快速增加,海洋和陆地生物圈不能完全吸收多排放的CO2(二氧化碳),留在大气中的约50%CO2严重影响气候状况,排放到大气中的悬浮颗粒改变云层结构,由此造成极端的天气状况,严重影响全球气候。
近年来,中国实施的“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但这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也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永远不能轻言乐观,“山更青、水更绿,中国更美丽”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走过森林和绿洲,最后留下的是荒漠”,再去面对一个丧失功能的生物圈。
面对气候变化加剧造成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问题,“各人自扫门前雪”式的单打独斗已经是过去时,全球环境治理是一项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工作。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威胁到全人类及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一国的努力已难以奏效。这也就是许多国家承诺要大幅度降低碳排放量并在未来实现“净零排放”的一个重要理由,欧盟、日本、韩国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表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做出了规划。
同时,各个地区生态恢复建设还需要继续推进,治沙防沙工程和防护林建设仍需加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导的“我们都是蝴蝶,如果共同扇动翅膀,便可以改变世界”是对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号召,沙尘源头如得不到治理,退出人们视野的黄沙还会回归。此外,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工业要低碳、农业要低氮、生活要生态”理应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一大准则。(作者是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微信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