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核心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2021年03月17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何建华认为,“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个“发展之问”,成了“十四五”时期应当也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未来五年,我国将继续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这是在城市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的新出发,将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当今世界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类要素资源集聚的平台,城市化则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瞄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工业化拉动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城市成为我国经济高增长的载体,用“神速”形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毫不为过,可以说,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类城市发展奇迹。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我国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快速推进工业化并实现城市化的,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深入研究并亟待破解的短板与难点。总体上看,我国城市扩张很快,但建设质量不高,城市化过程仍然存在风险,城市发展也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今后一个时期还将继续上升。因此,“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个“发展之问”,就成了“十四五”时期应当也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重在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应当以人为本,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强。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城市应该留得住乡愁,容得下梦想,体味出温度,感知到人文;城市化不应无限扩张,而应当有底线思维。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难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投资拉动型、资源套利型、粗放扩张型、野蛮生长型等发展模式利弊相生,原有发展路径比如房地产经济、传统商贸业务、中低端制造业等难以为续,这就要求城市发展朝着知识生产、科技创新、文旅融合、品牌竞争的方向转型升级。城市应当着力于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公共服务;顺应城市发展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从投资、置业、养老、教育、医疗、文化等与人相关的各方面着手,全方位增强城市功能,发掘并开拓潜在消费市场,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贵在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城市不单单是钢筋水泥的物理构造,其核心应是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也不仅是生理层面的简单需求,更多来自精神层面。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应具有的独特魅力。因此,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用文化创新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十四五”期间,以人为核心,围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凝神聚力,我国城市必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何建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保持中国经济潜力和韧性 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

     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理解“新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以人为核心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2021-03-17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