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据媒体报道,在广东广州海珠区一个小路边,站满了招工的制衣厂老板。他们举着牌子排着队,等着路过的工人挑选。一位老板说,之前是老板挑工人,贴个广告就有人来,现在就是在路边等上一整天,都很难招到人。
“工人挑老板”并非新鲜事儿
广州海珠区康乐村及周边鹭江村、五凤村等,说是有着全球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制造聚集地绝不为过,据去年相关报道的最新数据,这里“拥有‘1万+’商铺,超过1万家制衣厂,聚集了超过30万的制衣行业从业者”。只要稍微了解多一点这里的状况,老板拿着衣服样品招人并不是后疫情时代的新现象,准确地说,这是多年来的一种常态,在村里一些人群聚集路段,一年四季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对于这样的现象,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淡季的时候,一些制衣厂订单减少,老板不愿意支付更高的人工成本,或许拿着样品去街头招临工更划算一些;同时,不同的成衣需要的技能不同,也并不是来个人就符合要求,这就需要拿着样品去街头双方匹配需求。从这个角度,就很难得出结论说“工人挑老板”就意味着劳动力供不应求,或者“用工荒”,因为这里的“挑”实际上是双方彼此选择的过程。【详细】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做“厂工”?
更耐人寻味的是90后、00后不愿意从事制衣。除了折射出上述用工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还要充分认识到,这其实与随着社会发展,工作选择日益多元化密切相关。尤其是近些年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对相当一部分打工者来说,相比做“厂工”,诸如做“外卖小哥”等新行业,既多了工作自由度,又有可观的收入保障。从这个角度,工人的“挑剔”,实际上是对一些工作环境较差却强度大、缺乏长远性保障的传统行业的“用脚投票”。【详细】
相对于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转变,一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却依然延续陈旧的用工模式,不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升利润,而是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盈利。对劳动者来说,此类企业因为成长空间有限、就业环境较差,已经失去了对工人的吸引力。【详细】
倒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
从企业角度看,招工难的制衣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用工灵活的制造业企业。它们所以用工难,一部分原因是待遇跟不上趟,招到了人也留不住人,用了一段时间就有跑掉的危险,只好不断地招人。但企业也有一定的苦衷,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这些原本依靠廉价劳动力求生存的民营中小企业本身生存也不太容易,自然很难开出高薪吸引劳动者。【详细】
面对就业观念转变和用工结构性短缺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这会倒逼相关企业转变观念,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改进用工模式,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提供良好的个人成长空间,并给予劳动者合理薪酬待遇,以此纾解用工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的劳动者,也不能好高骛远,而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特长等各方面实际择业、就业,不妨先就业后发展,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详细】
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成本,为这些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有良好的盈利能力,能够以更好的待遇留住劳动者。比如,全面梳理涉企收费清单,大幅度压减不合理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降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对困难企业的贷款周转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帮扶企业等。【详细】
微言大义:
@你的益达LLL:人工以后会越来越贵。
@兔子的角Life:哎,老闻了。这个高薪不是固定的,只有一两个月,而且是标价不是实价。
@白开水加糖i:随着物价和教育素质不断提高,工厂工作时间长、工资低,还能招到廉价工才怪。
@didi2050:供需关系决定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实际上,早在2010年前后,珠三角就已出现了“用工难”。“老板排长队被挑”,只是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窘境再次摆了出来。中国经济发展至今,相比父辈,年轻人的选择更加多元。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不少新一线城市崛起,给予劳动者更多地域选择;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相比之下,待遇低、强度高、保障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不具有多少吸引力。这也倒逼相关企业改变观念、转型升级,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在市场上立足。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