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是什么力量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2021年02月25日 15: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新起点上再出发,如何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新的更大课题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词描绘的“家给人足、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国人民理想的社会图景。然而,纵观我国历史,贫困问题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具有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等特征,要解决这样一个国家的贫困问题,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是什么力量推动我们逆水行舟、迎难而上?是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一项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工程,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成就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中国减贫进入脱贫攻坚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配套措施,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全国展开了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特色产业、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更多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82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40元,年均增幅29.2%易地扶贫搬迁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道路,以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多措并举合力推进减贫事业迈上新台阶。

  是什么力量确保我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是全党全国上下一鼓作气,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和决心。

  从苦瘠甲天下的“干沙滩”到山绿民富的“金沙滩”,从“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的赤贫无助到“匝道经济”“乡村跑腿”“后备厢经济”的创新探索,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个“走出沙滩”的现实版“马得福”,离不开每一位“问天要路”的当代愚公……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发芽。扶贫干部余芬生前的日记,生动地诠释了扶贫干部以生命赴使命的勇气和担当。正是扎根在贫困地区的亿万党员干部,激活了贫困群众的圆梦之路,带动了更多力量参与扶贫,谱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回顾脱贫历程,我们走过了万水千山,克服了千难万险,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传递出中国道路的发展自信和治理智慧。如今,我们隆重召开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新起点上再出发,如何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新的更大课题。未来,惟有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去实现更加辉煌的时代蓝图,书写更加壮阔的时代篇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脱贫攻坚成就口口相告、代代相传

     表彰全国脱贫攻坚英雄 激励牛年奋斗新征程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是什么力量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2021-02-25 15: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新起点上再出发,如何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新的更大课题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词描绘的“家给人足、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国人民理想的社会图景。然而,纵观我国历史,贫困问题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具有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等特征,要解决这样一个国家的贫困问题,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是什么力量推动我们逆水行舟、迎难而上?是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一项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工程,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成就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中国减贫进入脱贫攻坚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配套措施,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全国展开了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特色产业、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更多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82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40元,年均增幅29.2%易地扶贫搬迁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道路,以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多措并举合力推进减贫事业迈上新台阶。

  是什么力量确保我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是全党全国上下一鼓作气,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和决心。

  从苦瘠甲天下的“干沙滩”到山绿民富的“金沙滩”,从“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的赤贫无助到“匝道经济”“乡村跑腿”“后备厢经济”的创新探索,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个“走出沙滩”的现实版“马得福”,离不开每一位“问天要路”的当代愚公……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发芽。扶贫干部余芬生前的日记,生动地诠释了扶贫干部以生命赴使命的勇气和担当。正是扎根在贫困地区的亿万党员干部,激活了贫困群众的圆梦之路,带动了更多力量参与扶贫,谱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回顾脱贫历程,我们走过了万水千山,克服了千难万险,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传递出中国道路的发展自信和治理智慧。如今,我们隆重召开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新起点上再出发,如何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新的更大课题。未来,惟有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去实现更加辉煌的时代蓝图,书写更加壮阔的时代篇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脱贫攻坚成就口口相告、代代相传

     表彰全国脱贫攻坚英雄 激励牛年奋斗新征程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