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流调"只提地点不提人" "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2021年01月25日 15:1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1月23日,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流调报告中“只提地点不提人”;北京市于1月24日公布的新增病例情况也隐去患者年龄和性别。这两次适度的信息披露做法引发不少网友点赞。 

  让防疫保持温度 

  疫情当前,流调报告的公布既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尽快消除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而如何科学、合理地公布流调信息,成为时下人们的关注焦点。

  上海、北京两地的“流调”报告引发网友点赞,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流调报告“不提人”,这能带来什么正向作用?其实,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个人隐私和公众利益的冲突,让防疫有力度的同时保持应有的人性化温度。 【详细】 

  流调信息隐去“非必要细节”,才能保护确诊者隐私。绝大多数确诊者,都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感染的,他们是疫情中的受害者,隐私权应该得到保护。太多“非必要细节”让确诊者轮廓过于清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确诊者姓名、照片、电话、住址等信息泄露,让当事人不堪其扰。【详细

  回归溯源初衷

  一方面,此次的流调报告剔除了冗余无关信息,让“长篇大论”的报告简洁明晰,重点一目了然,提高了信息的展示效率。此外,“不提人”的做法还打消了患者提供个人信息的顾虑,减少了一些本无必要的隐瞒,使得信息收集更高效全面,让防疫更有力度。

  另一方面,这一方式从源头上杜绝“窥私欲”和“推理癖”的滋长,避免个人信息成为茶余饭后的“吃瓜材料”。此前,在成都女孩被网暴事件中,尽管官方通报仅公布了性别、年龄、职业、患者轨迹等信息,但当事人也不可避免地遭到攻讦。因此,暴露过多个人信息的公示不可取,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是将患者置于防疫的“对立面”,把其当做给社会添麻烦的“坏家伙”予以惩罚。被感染已然不幸,却还要因此背负巨大的舆论压力,实在不该。【详细

  疫情溯源的初衷,是要查清确诊者的活动轨迹,定位密切接触者,理清潜在的病毒传播链。但必须强调的是,溯源要锁定的是病毒,而不应让确诊者成为被人指指点点的谈资。如果对流调中的“非必要信息”不加处理,会在客观上让确诊者背负巨大的思想压力,有些人甚至可能因此瞒报活动轨迹,给防疫留下隐患。【详细

  应成各地标配 

  尊重他人合法隐私与人身人格权利,既是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规范,也是相关法律法规所明文规定的法律要求。疫情期间,人们的心理、情绪都十分脆弱,更应加强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由此而言,一方面应号召疫情流调报告信息披露要始终坚持“最少够用”原则,促进“只提地点不提人”成为各地的标配;另一方面也要倡导社会全体不窥私、不猎奇,坚决杜绝消费苦难的丑恶现象。【详细

  流调报告“不提人”的做法受到点赞之后,相信各地在公开流调报告时,也会仿效,随之改进地方版的流调报告。改进流调报告,学习先进的流调报告并不难,难的是举一反三,难的是因地制宜,在防疫抗疫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能够虚心接受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工作。在某些方面要紧跟国内先进典型的步伐,也要创新好的措施,走在全国前列,如果各地均能够争先恐后改进工作,防疫抗疫将更显人性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百姓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老百姓最乐意看到的。【详细

  微言大义: 

  @梦深亦无卿:希望全国推行。

  @果果喵儿:很有必要,可以减少对确诊人员莫名其妙的网暴。

  @Bourbon:要提倡保护隐私。

  @知心海豚音符:其实把流调的时间地点说清楚就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流调报告“提地点”是对公民生命健康安全负责的体现,“不提人”则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个人隐私,保障了公民权利。当前,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防控工作,需要从公民角度出发,制定出更人性化的措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防疫工作的每一次改进,也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最新提升。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流调"只提地点不提人" "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2021-01-25 15:1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1月23日,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流调报告中“只提地点不提人”;北京市于1月24日公布的新增病例情况也隐去患者年龄和性别。这两次适度的信息披露做法引发不少网友点赞。 

  让防疫保持温度 

  疫情当前,流调报告的公布既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尽快消除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而如何科学、合理地公布流调信息,成为时下人们的关注焦点。

  上海、北京两地的“流调”报告引发网友点赞,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流调报告“不提人”,这能带来什么正向作用?其实,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个人隐私和公众利益的冲突,让防疫有力度的同时保持应有的人性化温度。 【详细】 

  流调信息隐去“非必要细节”,才能保护确诊者隐私。绝大多数确诊者,都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感染的,他们是疫情中的受害者,隐私权应该得到保护。太多“非必要细节”让确诊者轮廓过于清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确诊者姓名、照片、电话、住址等信息泄露,让当事人不堪其扰。【详细

  回归溯源初衷

  一方面,此次的流调报告剔除了冗余无关信息,让“长篇大论”的报告简洁明晰,重点一目了然,提高了信息的展示效率。此外,“不提人”的做法还打消了患者提供个人信息的顾虑,减少了一些本无必要的隐瞒,使得信息收集更高效全面,让防疫更有力度。

  另一方面,这一方式从源头上杜绝“窥私欲”和“推理癖”的滋长,避免个人信息成为茶余饭后的“吃瓜材料”。此前,在成都女孩被网暴事件中,尽管官方通报仅公布了性别、年龄、职业、患者轨迹等信息,但当事人也不可避免地遭到攻讦。因此,暴露过多个人信息的公示不可取,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是将患者置于防疫的“对立面”,把其当做给社会添麻烦的“坏家伙”予以惩罚。被感染已然不幸,却还要因此背负巨大的舆论压力,实在不该。【详细

  疫情溯源的初衷,是要查清确诊者的活动轨迹,定位密切接触者,理清潜在的病毒传播链。但必须强调的是,溯源要锁定的是病毒,而不应让确诊者成为被人指指点点的谈资。如果对流调中的“非必要信息”不加处理,会在客观上让确诊者背负巨大的思想压力,有些人甚至可能因此瞒报活动轨迹,给防疫留下隐患。【详细

  应成各地标配 

  尊重他人合法隐私与人身人格权利,既是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规范,也是相关法律法规所明文规定的法律要求。疫情期间,人们的心理、情绪都十分脆弱,更应加强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由此而言,一方面应号召疫情流调报告信息披露要始终坚持“最少够用”原则,促进“只提地点不提人”成为各地的标配;另一方面也要倡导社会全体不窥私、不猎奇,坚决杜绝消费苦难的丑恶现象。【详细

  流调报告“不提人”的做法受到点赞之后,相信各地在公开流调报告时,也会仿效,随之改进地方版的流调报告。改进流调报告,学习先进的流调报告并不难,难的是举一反三,难的是因地制宜,在防疫抗疫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能够虚心接受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工作。在某些方面要紧跟国内先进典型的步伐,也要创新好的措施,走在全国前列,如果各地均能够争先恐后改进工作,防疫抗疫将更显人性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百姓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老百姓最乐意看到的。【详细

  微言大义: 

  @梦深亦无卿:希望全国推行。

  @果果喵儿:很有必要,可以减少对确诊人员莫名其妙的网暴。

  @Bourbon:要提倡保护隐私。

  @知心海豚音符:其实把流调的时间地点说清楚就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流调报告“提地点”是对公民生命健康安全负责的体现,“不提人”则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个人隐私,保障了公民权利。当前,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防控工作,需要从公民角度出发,制定出更人性化的措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防疫工作的每一次改进,也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最新提升。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