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提地点不提人”,为信息适度披露打了个样

2021年01月25日 08:03   来源:红网   余琪

  1月23日,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流调报告中“只提地点不提人”,北京市于1月24日公布的新增病例情况也隐去患者年龄和性别,这两次适度的信息披露做法引发不少网友点赞。

  疫情当前,流调报告的公布既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尽快消除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而如何科学、合理地公布流调信息,成为时下人们的关注焦点。

  上海、北京两地的“流调”报告引发网友点赞,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流调报告“不提人”,这能带来什么正向作用?其实,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个人隐私和公众利益的冲突,让防疫有力度的同时保持应有的人性化温度。

  一方面,此次的流调报告剔除了冗余无关信息,让“长篇大论”的报告简洁明晰,重点一目了然,提高了信息的展示效率。此外,“不提人”的做法还打消了患者提供个人信息的顾虑,减少了一些本无必要的隐瞒,使得信息收集更高效全面,让防疫更有力度。

  另一方面,这一方式从源头上杜绝“窥私欲”和“推理癖”的滋长,避免个人信息成为茶余饭后的“吃瓜材料”。此前,在成都女孩被网暴事件中,尽管官方通报仅公布了性别、年龄、职业、患者轨迹等信息,但当事人也不可避免地遭到攻讦。因此,暴露过多个人信息的公示不可取,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是将患者置于防疫的“对立面”,把其当做给社会添麻烦的“坏家伙”予以惩罚。被感染已然不幸,却还要因此背负巨大的舆论压力,实在不该。

  疫情中的信息公开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的所有个人信息都应完全披露。流调报告中的信息披露应坚持“最小侵害”原则。所谓“最小侵害”原则就是个人信息的披露必须是以促进防疫为核心目的,其他背离核心目的的信息就不宜披露。同时要对患者信息进行脱敏化处理,使其达到“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程度。如此,防疫工作才能在大局上保持高效的同时兼顾个体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只提地点不提人”,为信息适度披露打了个样

2021-01-25 08:03 来源:红网 余琪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