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要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新型消费潜力,首先需要通过增加就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来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近年来,“双11”“618”“818”等购物节相继兴起,参与群体不断壮大,交易额屡攀新高,线上消费能力不断增强。这些现象,根植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今年上半年,各地坚持民生导向,发放各类消费券、注重发展“夜经济”、助力搞活“小店经济”,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扩大消费,大力推动居民消费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网络购物、在线娱乐、线上课堂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逆势增长,“线下受限线上补”成了消费领域的重要特征。
上半年的消费特点反映了中国消费需求的回升,成为中国经济抵御各类风险的重要支撑力量,为世界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下半年,“十一”黄金周国庆节、中秋节叠加,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双11”期间,电商平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更为明显,出现更多消费新场景,衍生出了更为丰富、新颖的消费模式。这些都为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持续拉动内需作出了更大贡献,也再次彰显出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的良好态势。
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消费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市场主体的重要连接点。如今,线上消费加速普及,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线上服务需求更加旺盛,餐饮、休闲、旅游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行业限制逐步放开,服务消费加快恢复,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可以看出,未来消费的作用还将进一步凸显。
不过,当前居民收入水平不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客观上仍然制约着消费潜力的释放,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监管滞后等问题也亟待妥善引导和解决。因此,要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新型消费潜力,首先需要通过增加就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来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同时,要加快推进消费转型升级、塑造新型消费体系,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尤其要重视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等方面的公共支出,为持续释放居民消费需求创造条件。此外,还要通过进一步加大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投入、打造智慧物流体系,以弥补区域之间电子商务发展的数字鸿沟,进而充分激活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为我国经济复苏增长积蓄“后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双11”展现我国消费升级大趋势
特殊节点“双11”折射内需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