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苏州在“苏城码”App(2.0版本)上推出了“文明码”,并称之为全国首创,引发外界热议。9月6日,苏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们已注意到了外界的各种声音和议论,“文明码”正处于测试阶段,其初衷旨在倡导文明新风尚,以正向激励为原则,且以市民自愿注册为前提。
“文明码”无法涵盖所有文明标准
从号称“全国首创”,到“测试结束”。“文明码”的奇幻漂流,是因为它没想清楚自己是什么,有什么用,反而脱离了现实生活。回顾它最初的设想,似乎有那么几分美好——通过“一人一码”方式,构筑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听起来跟“信用建设”很相似,但其实,“文明”跟“信用”完全是两码事,试图量化“文明”是天真的。【详细】
但是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文明的标准无法通过简单的分值计算来衡量。人性是复杂的,文明有不同的面,也有不同的价值,想要通过一个“文明码”涵盖所有文明的标准和内涵,并且准确地进行量化赋分,难免会产生偏颇和争议。正因如此,“苏城文明码”一经上线,就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详细】
关键要看“文明码”作何用
就目前的指数构成来看,文明交通指数能够很好地杜绝各种交通违法行为;参与志愿者行为能够加分,本也就是对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一种鼓励,此举无可厚非。未来,在文明码的总框架下,还将有更多其他文明指数和活动功能推出,“指数构成”与“文明积分”将越来越多,能够一定程度上、更大范围内督促市民养成良好的文明意识,对于提升城市文明大有裨益。【详细】
“文明码”在技术上可以学习“健康码”,在管理思路上,则不能向“健康码”看齐。“健康码”是为了防控疫情,对于健康码“红码”之人,则是重点防控对象;而“文明码”则不能因为积分不同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对于“文明码”,也不能简单否定,关键看最终“作何用”“怎么用”。
“文明码”只能作为信用积分来用,而不能利用“文明码”进行严苛的“草木皆兵”的“不文明防控”。精神文明建设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少人质疑“文明码”,正是怕“文明码”成了“文明警察”。要保护文明社会,要弘扬文明风尚,需要的是引导与激励的“文明导师”,而不是“文明警察”。要让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详细】
推行“文明码”要扬长避短
希望推行“文明码”的相关部门能扬长避短,逐步完善,认真对待各方意见诉求,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正确处理好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构筑起更加合情合理并具有人文关怀的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保留当事人申辩权利以及后续的补救渠道,促使分数累计能够更加公平、准确、全面,使之成为市民文明程度的“个性画像”、建设文明城市的重要支撑,成为鼓励文明先进,摒弃不文明行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的有力“助推器”。【详细】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把实践中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但对于一般性的道德自觉,不宜用“文明码”等形式一网筐住,而是用持久的教育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详细】
微言大义:
@我真的不知道:那些没有智能手机、不会使用科技产品的人咋办?
@真淳自然:热衷于形式的政务。
@风雨兼程为你520:既然啥都不影响那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多办点实事吧。
@一夫诤诤:请问有无门槛设置?未来如果出现“无文明码不得通行”这类的门槛,该如何处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城市管理者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手段创新服务,这样的尝试值得肯定,但如果只将文明行为框定在一个“文明码”的形式中,未免对城市文明提升和社会治理的认识过于片面。事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首先要严格规定对于文明行为的衡量标准以及公民相关信息的收集标准,才能再去谈推广“文明码”。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