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码”是个天真的幻想

2020年09月08日 09:18   来源:南方日报   王庆峰

  近日,苏州推出“文明码”,引发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质疑,将“文明”量化,甚至分为三六九等,是否有过度管理嫌疑?苏州文明办回应称,公众对“文明码”存在误解,但也承认,“应该在测试前更多征求各方面意见”。目前,阶段测试已结束,今后条件成熟再推出试行。

  从号称“全国首创”,到“测试结束”。“文明码”的奇幻漂流,是因为它没想清楚自己是什么,有什么用,反而脱离了现实生活。回顾它最初的设想,似乎有那么几分美好——通过“一人一码”方式,构筑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听起来跟“信用建设”很相似,但其实,“文明”跟“信用”完全是两码事,试图量化“文明”是天真的。

  一方面,“文明”本身就不可以量化。文明有不同的面,也有不同的价值,一个人在地铁让不让座给老人,很难说他是不是文明。同时,“文明码”也经不起逻辑和实践的检验。如果把“文明”划定为一定分数,并且和奖惩挂钩,其结果很可能是“功利性文明”,有人会表演扶老奶奶过马路,有人会到处举报他人的不文明言论……这样一个社会,真的“文明”吗?

  另一方面,“不文明”没有惩戒依据。一个人闯了红灯,受到了法律处理,就不应该二次处罚,同时也不应妨碍他入学落户的权利。也许正是认识到了于法无据,当地在最新回应中改口说,不对个人警示和惩戒,也不与个人信用挂钩,对入学、落户以及公共资源分配均无影响,也不强制使用。倘若如此,“文明码”不就形同虚设了?人们何必要使用它呢?

  尽管当地坚称外界误读了“文明码”,但怎么看,它都有点熟悉的味道。在之前,北京、兰州、昆明等地,都曾试图将车厢内饮食、大声公放、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但无一例外,都受到了质疑。究其根本,道德治理是有边界的,严重的道德问题,可以依法“失信惩戒”,但对一般而琐碎的不道德,只能靠社会整体文明水平演进。

  回到“文明码”上,通过“一人一码”,加上所谓的“警示和惩戒”,它或许想建立一种尽善尽美的“完人社会”。这种初衷当然很好,但是,这种社会真的存在吗?一个理性的人,应该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也要对任何旨在把人们引入“天堂”的乌托邦蓝图都充满疑虑。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就相信了这种蓝图,并把自己狂热地投入进去,很有可能造成更大危险。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把实践中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但对于一般性的道德自觉,不宜用“文明码”等形式一网筐住,而是用持久的教育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文明码”是个天真的幻想

2020-09-08 09:18 来源:南方日报 王庆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