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货币政策服务于实体经济,在货币总量扩张上要审慎而行。对于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要更多地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精准滴灌”。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包含了三层意义。一是流动性要充裕,满足经济健康运行的需要;二是流动性要合理,过多或过少都不行,既不能催生资产泡沫,也不能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三是货币政策是中性的,不能试图用“撒钱”去刺激经济。
货币政策服务于实体经济,在货币总量扩张上要审慎而行。对于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要更多地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精准滴灌”。
今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解决市场主体资金“饥渴”问题,信贷投放稳步增加。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6.22万亿元。6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是3.4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8099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的余额是2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
从总量看,上半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总量上看似宽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货币总量增加的同时,更注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比如,新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结构性特征明显。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依然旨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健。进入下半年,经济复苏加快,但市场主体依然需要及时而有力的资金支持。因而,不排除还有一次性货币投放量较多的可能。特别是,在内外部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各种挑战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前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尚不具备大规模退出的条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仍然是重要政策目标。
8月17日,央行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5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95%和2.2%,均与前次持平。而在此前的6月和7月,流动性呈现回笼状态,不少人据此认为,货币政策收紧。此次货币超量投放证明,所谓货币政策收紧不足为信。
很显然,2020年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坚持“灵活适度”方针,既没有宽松,也没有收紧,而是根据经济增长、物价变化、外部环境等因素进行适时调整。未来一段时间,应综合运用并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其精准滴灌作用,使货币政策更好地实现精准导向,引导流动性更有效率地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稳健货币政策的最终落脚点是支持实体经济
以财政货币政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