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樊纲:先行先试 经济特区要继续“特”下去

2020年08月25日 21:3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深圳8月25日讯(记者臧梦雅 邓浩 王蒙)“深圳肩负着‘三区叠加’的重任,它既是经济特区,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城市,更需要走在前面,勇于面对各类问题、各式挑战,寻找新方法、新突破,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各种目标。”8月24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后,通过视频作了题为《深圳经济特区之“特”如何深刻影响中国》的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作出上述表示。

  8月24日,“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广东深圳启动。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网络理论传播局)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协办,广东省委网信办、福建省委网信办、海南省委网信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和中国经济网承办。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通过视频作主旨演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深圳特区的先行先试

  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樊纲回顾,是因为当年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需要一个地区率先突破,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就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特区成立后,建设者们以“拓荒牛”的精神开拓创新,“杀出一条血路”“大胆试、大胆闯”,通过发挥特区经济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作用,推动了许多重大改革实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樊纲认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有很多特色,比如改革开放、发展民营经济、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城市化发展等,这些都具有借鉴意义,为其他地区及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思路。不过,深圳模式的借鉴意义,并不完全等同于深圳特区功能的发挥,特区的功能还在于它对全国而言起到了一种先行先试的作用。

  为什么会选择深圳?“因为深圳当时是一张白纸,比较好画新的蓝图。”樊纲回忆,当年深圳开始做股票市场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区域性的问题可以局限在这个区域当中,对全国不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在一个区域内能把问题解决好,再向全国推广,就会使得我们的改革相对顺利。所以深圳特区在改革当中所起的作用,是给其他地方提供借鉴,包括经验和教训。

  深圳特区能否“特”下去?

  当前,深圳的做法,很多地方都在效仿,这是否意味着特区不“特”了?樊纲指出,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体制及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阻力、新的障碍,仍然需要有些地方能够先行先试,为其他地方提供经验和教训。希望特区的体制继续保留下去,让深圳这样比较成功的特区能够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深圳特区到今天,历史职责不是停止了,而是应该被赋予更高的要求,在更多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樊纲表示,以前特区的“特”可能集中在经济领域,今后在社会领域,包括公共服务、城市发展、大湾区城市群关系、城市之间软硬件衔接等方面,都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去尝试、去发展、去纠错。

  当前,深圳肩负着“三区叠加”的重任,它既是经济特区,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城市,更需要走在前面,勇于面对各类问题、各式挑战,寻找新方法、新突破,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各种目标。“要让深圳在未来的改革、开放、发展等方面更有作为,这才是对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的最好庆祝。”樊纲说。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樊纲:先行先试 经济特区要继续“特”下去

2020-08-25 21:3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深圳8月25日讯(记者臧梦雅 邓浩 王蒙)“深圳肩负着‘三区叠加’的重任,它既是经济特区,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城市,更需要走在前面,勇于面对各类问题、各式挑战,寻找新方法、新突破,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各种目标。”8月24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后,通过视频作了题为《深圳经济特区之“特”如何深刻影响中国》的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作出上述表示。

  8月24日,“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广东深圳启动。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网络理论传播局)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协办,广东省委网信办、福建省委网信办、海南省委网信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和中国经济网承办。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通过视频作主旨演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深圳特区的先行先试

  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樊纲回顾,是因为当年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需要一个地区率先突破,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就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特区成立后,建设者们以“拓荒牛”的精神开拓创新,“杀出一条血路”“大胆试、大胆闯”,通过发挥特区经济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作用,推动了许多重大改革实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樊纲认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有很多特色,比如改革开放、发展民营经济、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城市化发展等,这些都具有借鉴意义,为其他地区及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思路。不过,深圳模式的借鉴意义,并不完全等同于深圳特区功能的发挥,特区的功能还在于它对全国而言起到了一种先行先试的作用。

  为什么会选择深圳?“因为深圳当时是一张白纸,比较好画新的蓝图。”樊纲回忆,当年深圳开始做股票市场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区域性的问题可以局限在这个区域当中,对全国不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在一个区域内能把问题解决好,再向全国推广,就会使得我们的改革相对顺利。所以深圳特区在改革当中所起的作用,是给其他地方提供借鉴,包括经验和教训。

  深圳特区能否“特”下去?

  当前,深圳的做法,很多地方都在效仿,这是否意味着特区不“特”了?樊纲指出,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体制及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阻力、新的障碍,仍然需要有些地方能够先行先试,为其他地方提供经验和教训。希望特区的体制继续保留下去,让深圳这样比较成功的特区能够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深圳特区到今天,历史职责不是停止了,而是应该被赋予更高的要求,在更多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樊纲表示,以前特区的“特”可能集中在经济领域,今后在社会领域,包括公共服务、城市发展、大湾区城市群关系、城市之间软硬件衔接等方面,都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去尝试、去发展、去纠错。

  当前,深圳肩负着“三区叠加”的重任,它既是经济特区,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城市,更需要走在前面,勇于面对各类问题、各式挑战,寻找新方法、新突破,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各种目标。“要让深圳在未来的改革、开放、发展等方面更有作为,这才是对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的最好庆祝。”樊纲说。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