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要让创新成为再塑新辉煌的根基

2020年08月25日 08:4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过去四十年,深圳走过了一条让世人关注和惊叹之路;未来的深圳经济特区,则需要担负起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科技之巅迈进的重任。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举世瞩目。特别是2019年9月,国家再次交给深圳新的使命——建立“先行先试示范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这一使命,一点不比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小,这一使命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重任,也一点不比设立经济特区少。

  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一座现代化都市,从根本没有企业到拥有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批科技型企业,从只能靠卖鱼谋生到成为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深圳的经历,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本教科书,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面对今天的深圳,毫无疑问不会再有人怀疑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和方向,也不会再有人怀疑深圳探索和创新的价值与作用。更多的人,对深圳特区已经从最初的关注转向今天的期待;这座城市,已经从最初的窗口变成今天的平台。深圳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中,谱写着许多新的历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深圳,毫无疑问,已经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来发展,更不能躺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上,而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创新作为经济特区再塑辉煌的根基。

  对深圳经济特区来说,既然国家赋予了“先行先试示范区”的新任务,那就必须在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站在新的制高点,孵化出更多像华为、大疆、腾讯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只有把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根基打牢了,产业链、供应链齐全了,我们才能真正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企业的健康运行,而不会出现被人“卡脖子”的现象。

  很显然,在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的同时,自主创新中产业链供应链不配套不衔接的矛盾也在逐步显露。如为华为芯片做配套的企业,目前只有台积电和三星等极少数几家企业,而这些企业又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取消合作。如果境内能够提供配套的企业足够多,技术上也能满足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的需要,那就能避免被人“卡脖子”。

  因此,深圳经济特区必须率先在创新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做好示范作用,积极寻找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加强与其他城市的配套协作,不仅要让特区自己的企业能够拥有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还要带动其他地区的配套企业同步提升技术水平、配套能力,形成互动。否则,设计与配套、技术与加工等不协调,同样难以真正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质产品,同样难以拥有最强的竞争力。

  对深圳经济特区来说,已经不能再满足于生存与发展,而是要强调创新与发展,强调占据国际科技新高地的发展。深圳的创新,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外观创新,更要追求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从而让深圳的创新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跨上新的水平。

  如果说,过去四十年,深圳走过了一条让世人关注和惊叹之路的话,那么未来的深圳经济特区,则需要担负起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科技之巅迈进的重任。而且,深圳等经济特区在创新之路上前行的过程中,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获得很多特殊的政策和资源,而必须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力量,依靠自身的能力。更重要的,还要面对来自于外部的竞争压力和非竞争行为的阻力。所以,深圳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需要面对的困难更大。如果能够冲破这些压力和阻力,深圳经济特区就必然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会因此而大大提升。(知名财经评论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深圳启动

     中国之治的深圳实践

     四十年波澜壮阔 再出发只争朝夕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深圳要让创新成为再塑新辉煌的根基

2020-08-25 08:4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