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是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涉及供给和需求两端、消费和投资两翼,以及一整套相互配合作用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关键是在促进消费和扩大投资的结合点上发力,通过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推出牵引性大、穿透力强、精准度高的务实举措,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完善市场供给体系 调动“积极性”
完整的内需体系离不开高质量供给体系,这取决于企业的活力和动力。而要创造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环境,其核心在于着力降低制度性成本,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因此,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南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启动工业项目带方案出让审批培育试点,将“等地期”变为“工作期”。南京市政务办主任钱建宁介绍,该市浦口区“友乔卫星通信设备等生产项目”和“安科迪机器视觉项目”均在两个月内完成开工前所有手续,实现“拿地即开工”目标,企业报建总时间减少60%以上,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
深化“放管服”改革,要不断放宽市场准入,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彻底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服务效率。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持续深入开展不正当竞争行为治理,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长效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补短板”
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将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重要着力点,可以为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腾挪出更多的国内市场空间,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此,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围绕“补短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以及相关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安徽省强化重大民生工程要素保障,引江济淮、轨道交通等重点项目提前复工。今年1月至4月,安徽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1%(一季度为同比下降7.6%),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4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72.7%。
此外,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还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降低居民债务对消费的抑制作用,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注重“锻长板”
围绕扩大内需,既要在消费、投资等需求侧用力,也要在供给侧用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促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上海计划将通过四大建设行动,全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能级,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等“新平台”,完善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新终端”布局。目前已初步梳理排摸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保障,这就需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更加注重锻“长板”。尤其要注重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挖掘投资新热点,加强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速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新模式营造新型的优质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进一步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促进居民消费提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把握新形势下扩大内需的新特点和发力点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精准对冲疫情影响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