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一方面,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稳定器作用,提升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推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质增效,避免大收大放的调控方式,更多致力于提升经济效率和补足民生短板,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具体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发力。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注重结构调整。
就目前经济形势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外部风险相叠加,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更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短期内需要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可考虑适度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目标,扩大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空间。
同时,要更多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财政政策需重点支持具有示范效应的先进制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持续激发内需活力。从我国目前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来看,工业领域和基础设施投资空间还很大,可立足于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等领域切实发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还要看到,通过减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方面。目前,已有的减税降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未来可以考虑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和增值税税率,提高企业的获得感,刺激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升生产能力。同时要健全支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适度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增强企业家进行投资的愿望和信心。
此外,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考虑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第二,深化金融改革,保持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货币政策方面,需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注重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可以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引导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并加大对疫情防控的关键领域及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方面,可以通过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并加快推进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与此同时,需完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提升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银行间市场日益成为金融机构拆借资金的主要渠道。鉴于此,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应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货币政策调控。为此,应进一步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定价机制,根据宏观调控政策的需求,重点引导中小企业贷款、“三农”贷款参考LPR定价,以达成结构性降息的效果。
第三,不断优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
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同时还面临经济结构优化的任务,对此,要不断优化宏观调控方式,更好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着力改善结构性失衡问题。
一是明确宏观调控的政策边界。目前,我国宏观调控的范畴比较宽泛,在职能设置上存在宏观调控与行政审批等职能交织的情况,有可能会造成宏观调控措施手段越界。因此,应该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职能范畴。
二是优化宏观调控目标。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其宏观调控转型大多经历了一个由“多目标调控”向“突出物价稳定目标调控”的转变过程。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强调单一目标调控的条件,但宏观调控的多目标现状,也容易造成政策信号混乱和市场预期不稳。未来,宏观调控可考虑更加突出物价稳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
三是政策目标需锚定中长期。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使经济周期更为平稳,避免较大的经济波动。因此,在负面冲击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严格实现经济增长的年度目标不仅成本较高,且偏离了熨平经济周期的初衷。因此,可考虑更多关注在中长周期内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增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权衡空间。
第四,有效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在财政政策方面,需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在货币政策方面,需更加审慎,避免总需求波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为高质量发展培育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政策分工方面,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分别针对总量和结构目标发力。就政策工具的属性来看,货币政策偏重总量调控,而财政政策则兼具总量和结构调控功能。因此,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性,需要进一步区分二者的角色:货币政策应更多地承担总量调控的任务,主要作用于总需求;财政政策则需在总体宽松的同时,更关注通过结构性调控影响总供给,实现供给质量的提升。就当前经济环境而言,保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要立足于财政支出的规模扩张,还要在保持适度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支出,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稳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效率的提升。
有效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性,需构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的日常协调沟通机制并有效防范风险。在沟通机制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体制机制建设,增强政策制定程序和具体措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加强与公众沟通。在防范风险方面,特别要重视地方财政风险,建立财政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当年债务偿还情况、债务余额、偿债能力和债务风险指标等。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做好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在发挥稳定器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民生服务水平,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闫坤、汪川)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