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促进老工业城市转型 挖掘工业遗产“见证者”价值

2020年06月27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夙认为,如何处理工业遗产,一度成为不少老工业城市的难题。我国的老工业城市可以学习西方先发城市的经验,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关键要仔细谋划,防止走入误区。首先,要避免景点选择的“同质化”;再有,要保证改造成效的“安全化”;此外,还要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化”。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宝贵而丰富的工业遗产,如何在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挖掘出其合理利用的价值?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形成了具体指引。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工业(制造业)正在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我国各地有许多老工业城市,由于资源枯竭或产业变迁,留下了大量废弃的工厂、矿区等。这些工业文明的“见证者”便是工业遗产。

  如何处理这些工业遗产,一度成为不少老工业城市的难题。这些废弃的工厂、园区已经无法发挥生产作用,占据着大片土地,浪费了原本能够发挥巨大潜力的不动产资源。保持这些工业遗产的现状,可能还会阻碍城市建设格局的规划。但如果彻底对这些工业遗产“腾笼换鸟”,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少老工业城市尚处于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还不具备足够财力支撑这样的市政工程。

  解铃还须系铃人。工业遗产是产业发展变迁带来的新问题,也应当通过产业布局规划予以合理解决。一些在工业发展历程中走在前列的西方国家,摸索出了不少把工业遗产“变废为宝”的道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德国的鲁尔区曾是著名的工业区,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工业发展的历史遗迹——高炉、储气罐与提升井架。为此,鲁尔区大力推动工业遗产旅游,把矿区、厂房等改成了博物馆、特色游乐场和特色餐厅等文娱场所,既实现了城市“旧貌换新颜”,又发展起了新的产业。

  我国的老工业城市也可以学习西方先发城市的经验,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相对较小的资金投入,对工业遗址进行维护、改造而非整体拆除。整个过程可以根据地方财政状况分阶段进行,边修整、边开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能够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与工业遗产旅游相配套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也将有效刺激消费;而配合旅游开发的文创产业等,还会拉动和扶持一批轻工业领域的小微企业发展。此外,在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工业遗产旅游将有助于培养国民对工业的兴趣,营造重视实体经济的社会氛围。

  当然,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关键要仔细谋划,防止走入误区。首先,要避免景点选择的“同质化”。在工业遗产旅游项目景点的区位安排上,应当保持足够距离,防止景点密度过高。在景区主题的打造上,要突出各自特色,不能都以“钢铁、煤矿、森林”等为主题,以避免落入“同质化”窠臼。再有,要保证改造成效的“安全化”。为了保持工业遗产的“原汁原味”,大量老旧的生产设施被保留下来,这些设施通常体量巨大且年久失修,一旦管理、维护不善,极易造成事故。还有许多基地仓库,存储过大量原材料,留存的粉尘对人体健康不利。这些安全隐患都必须在开发过程中彻底解决。此外,还要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需要政府的规划与协助,但不能由政府包办。无论经营主体还是营销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要素配置作用。要依靠竞争来提升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以使其真正发挥出促进城市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行业改革发展研究室主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夙)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让工业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以产业赋能促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促进老工业城市转型 挖掘工业遗产“见证者”价值

2020-06-27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夙认为,如何处理工业遗产,一度成为不少老工业城市的难题。我国的老工业城市可以学习西方先发城市的经验,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关键要仔细谋划,防止走入误区。首先,要避免景点选择的“同质化”;再有,要保证改造成效的“安全化”;此外,还要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化”。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宝贵而丰富的工业遗产,如何在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挖掘出其合理利用的价值?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形成了具体指引。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工业(制造业)正在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我国各地有许多老工业城市,由于资源枯竭或产业变迁,留下了大量废弃的工厂、矿区等。这些工业文明的“见证者”便是工业遗产。

  如何处理这些工业遗产,一度成为不少老工业城市的难题。这些废弃的工厂、园区已经无法发挥生产作用,占据着大片土地,浪费了原本能够发挥巨大潜力的不动产资源。保持这些工业遗产的现状,可能还会阻碍城市建设格局的规划。但如果彻底对这些工业遗产“腾笼换鸟”,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少老工业城市尚处于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还不具备足够财力支撑这样的市政工程。

  解铃还须系铃人。工业遗产是产业发展变迁带来的新问题,也应当通过产业布局规划予以合理解决。一些在工业发展历程中走在前列的西方国家,摸索出了不少把工业遗产“变废为宝”的道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德国的鲁尔区曾是著名的工业区,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工业发展的历史遗迹——高炉、储气罐与提升井架。为此,鲁尔区大力推动工业遗产旅游,把矿区、厂房等改成了博物馆、特色游乐场和特色餐厅等文娱场所,既实现了城市“旧貌换新颜”,又发展起了新的产业。

  我国的老工业城市也可以学习西方先发城市的经验,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相对较小的资金投入,对工业遗址进行维护、改造而非整体拆除。整个过程可以根据地方财政状况分阶段进行,边修整、边开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能够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与工业遗产旅游相配套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也将有效刺激消费;而配合旅游开发的文创产业等,还会拉动和扶持一批轻工业领域的小微企业发展。此外,在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工业遗产旅游将有助于培养国民对工业的兴趣,营造重视实体经济的社会氛围。

  当然,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关键要仔细谋划,防止走入误区。首先,要避免景点选择的“同质化”。在工业遗产旅游项目景点的区位安排上,应当保持足够距离,防止景点密度过高。在景区主题的打造上,要突出各自特色,不能都以“钢铁、煤矿、森林”等为主题,以避免落入“同质化”窠臼。再有,要保证改造成效的“安全化”。为了保持工业遗产的“原汁原味”,大量老旧的生产设施被保留下来,这些设施通常体量巨大且年久失修,一旦管理、维护不善,极易造成事故。还有许多基地仓库,存储过大量原材料,留存的粉尘对人体健康不利。这些安全隐患都必须在开发过程中彻底解决。此外,还要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需要政府的规划与协助,但不能由政府包办。无论经营主体还是营销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要素配置作用。要依靠竞争来提升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以使其真正发挥出促进城市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行业改革发展研究室主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夙)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让工业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以产业赋能促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