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粽香伴佳节 祛毒保安康

2020年06月25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端午节,其中的文化韵味更值得细细品读。让传统节日焕发活力,就需要把节日和民俗充分联系,将传统与时代紧密对接,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文化韵味。

  粽叶飘香,又是一年端午到。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唯一载体。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端午节,其中的文化韵味更值得细细品读。

  端午节内涵丰富,从其各种别名中可见一斑。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岁时节点、人神祭祀、祈福纳祥、互道安康、家庭人伦,是构成端午文化的多重景深。“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对诗人屈原的纪念,更让这个节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今年端午节期间,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一些线下的传统民俗活动无法举办,但这并没有影响节日氛围。北京推出“云彩朵朵”线上八项主打活动,包括“千帆竞渡共奔小康”线上龙舟赛、“粽享端午”包粽子PK等;湖北秭归举办的2020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与往年不同,简化具体流程、缩减现场环节,首次采用了“现场+云上”的方式……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很多地方的“云端”端午节,不仅是疫情之下的创新之举,也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将会助推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些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文化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热播,到《故宫日历》、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创产品热销,都说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传统节日习俗,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更好地在创新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的背景下,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但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不断创新表现方式,注入时代气质,传统才有生机也更具价值。比如,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邀请各乡镇的民间剪纸、刺绣艺人现场比拼传统技艺;又比如,安徽省合肥市义城街道的志愿者来到中铁上海局合肥市轨道交通项目部,与地铁建设者一起包粽子……让传统节日焕发活力,就需要把节日和民俗充分联系,将传统与时代紧密对接,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文化韵味。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传统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结着生活在广袤神州大地上的人们。呵护传统文化的薪火,汲取优秀民俗的精髓,绵延几千年的传统节日联通了一代代人的心,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也将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让端午习俗进一步激扬家国情怀

     让端午文化在“云端”放异彩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粽香伴佳节 祛毒保安康

2020-06-25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