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据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以数量荒、专业荒、梯队荒、结构荒为特征的“医荒”现象在部分县乡两级医院非常显著,而且还在延续。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招人指标,也常常是10个指标7个作废。这种状况导致基层医疗服务缺医少护,不但很多群众缺乏在家门口享受医疗服务的获得感,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存在不小差距。
新人招不来,“老人”在流失
基层招不来人闹“医荒”,这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而且,基层现有医疗人员还出现了明显流失。《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从2017年底至2018年底,乡村医生一年减少了5.6万人。
从另一份数据来看,目前基层的“医荒”恐怕尚无有效改观。2017年4月底,我国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18186个,政府办乡镇卫生院为36243个,村卫生室为638261个。到2020年2月底,这三项数据分别减少了820个、634个、22196个。
新人招不来,“老人”在流失,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性和医疗队伍梯队结构,无疑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基层医疗机构运营困难,乃至不得不关停倒闭。【详细】
为何基层“医荒”如此严重?
首先就是“招人难”。基层人员少,却要负责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多项服务,工作压力并不小,大多数正规医学专业学校毕业的大中专生不愿意到基层从业。
其次是“留人难”。从人才工作机制、成长规律、成本效益来看,培养用好现有的基层医疗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但是,基层待遇不高、职称评定有困难,导致许多人一心想往高处走,再加上外界诱惑与日俱增,一些年轻人更难有定力。
最后是“干得好”。吸引来人才,解决了待遇,最终需要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调动好,让他们安心留在基层。“干得好”的关键还是要让基层医务人员产生更大的职业成就感。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受到诊疗范围、医保支付、设备环境等条件限制,导致医疗功能弱化,门庭冷落。【详细】
所以,近些年基层医疗机构因为缺人问题发展缓慢,又因为无力发展而更加缺人,陷入恶性循环中无力自拔。【详细】
逐步引导部分医务人员向基层回流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通过政策的引导和经济收入的保障,逐步引导部分医务人员向基层回流。如果只是等待基层医疗机构自己拼杀出一条血路,在实力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的综合医院面前,无异于以卵击石。
政策引导上,可以考虑要求晋升为主治医师的中青年医生,必须有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经历,并且时间应该不少于两年。与此同时,对于在基层医院工作后愿意长期继续下去的,由政府给予提供高于当地综合医院医生平均收入30%以上的工资保障,至少在经济上不能让优秀的基层医生吃亏。此外,应适当增加基层医生的年假,根据医生与家庭距离行程三小时、半天、一天等情况,给予更多的休假时长,保证他们的生活需要。
在此基础之上,另一个关键措施就是分级诊疗制度。对一些基础的常见疾病,应该要求患者经过社区医疗机构初步诊疗和分流,再到综合医院去就诊。如此,基层医疗机构的病源有了保证,医生有了必要的工作内容。而且,基层医院分担一部分诊疗步骤,可以缓解综合医院资源紧张、医生过劳的现状,从而反推医生向基层流动。一旦这样的机制形成,基层医院的发展将指日可待。【详细】
微言大义:
@建吖那个哥:其实这不光是医疗系统的问题,在乡镇一级,各部门都留不住人,年轻的能考走的都考走了,有关系的都调走了,剩下的大多是能过且过的。基层留不住人的问题很严重。
@沧澜野兽阿木木:其实年轻人心里都清楚,下乡容易,出来难,谁不想去大城市发展呢?
@bitter334:我就是一个医学生!现在准备规培了!毕业了我也不想回小医院!真心的!
@二zhuzi:毕竟这年头谁也不靠爱发电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基层闹“医荒”归根结底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地区差别、待遇差距、发展差异等的存在,使基层引人难,留人更难。这显然不能仅仅依靠基层来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疏通人才流动的中间环节,赋予基层医务人员更大的职业价值,从而让基层“医荒”得到渐进式化解。比如,有医生建议进一步推广分级诊疗制度,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病源;还可考虑实行“县招乡用”,盘活人才资源。这些都是有益尝试。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