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违规APP不能“心太软”

2019年12月21日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唯有亮出法律之剑,该下架的下架,该罚款的罚款,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及时追究刑事责任,而非宽容以待,方能让违规APP及其开发者付出相应代价,倒逼其自觉尊重规则、保护用户权益,让用户真正享受到科技进步的红利。

  12月19日,工信部公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第一批)通报》。通报中称,工信部已按计划、分阶段、稳步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目前尚有41款APP存在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不合理索取用户权限、为用户账号注销设置障碍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手机APP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在APP的运行过程中,也不乏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权、频繁骚扰等侵害用户权益的问题,而这些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正受到重点监管和整治。

  从积极层面讲,作为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工作的一个环节,诸多违规APP因未完成整改被公开通报,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体现了有关部门的积极作为,也起到一定的警示效果。通报还称,违规APP应在12月31日前完成整改落实工作,逾期不整改的,工信部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相关处置工作。可见,专项整治不是一“通报”了之,而是还有进一步动作。不过,既然侵害用户行为的APP已经违规,就应尽快依法依规及时查处、直接下架。监管部门仍然给时间限期整改,是否有点“心太软”?对此,有用户担心侵害权益的行为得不到根治,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整改效果。

  其实,用户有疑虑是可以理解的。有关规定早已明确,APP提供者应依法保障用户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不得开启收集地理位置、读取通讯录、使用摄像头、启用录音等功能,不得开启与服务无关的功能,不得捆绑安装无关应用程序。此外,相关司法解释也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将入罪。

  经验表明,要真正保障用户权益,无论是整治还是查处违规APP,都不能“心太软”。近年来,违规APP层出不穷,原因除了利益驱动,还在于监管力度不够,让很多用户的个人信息暴露在被窃取的危险边缘。如今针对违规APP进行专项整治,正是要还市场和用户一个公平公正。如果那些无视法规的APP没有及时得到法律制裁,恐怕用户的疑虑仍然不能消除。

  唯有亮出法律之剑,该下架的下架,该罚款的罚款,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及时追究刑事责任,而非宽容以待,方能让违规APP及其开发者付出相应代价,倒逼其自觉尊重规则、保护用户权益,让用户真正享受到科技进步的红利。这是市场和用户的期待,也是相关管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知名App咋成侵权“带头大哥”?

     重拳整治APP,让“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整治违规APP不能“心太软”

2019-12-21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