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娱乐“致死”:需要反思的不只是一个节目

2019年11月29日 10: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11月27日凌晨,演员高以翔在录制都市夜景追跑竞技秀节目《追我吧》时晕倒,因心源性猝死抢救无效离世。这档节目曾宣称是“在酷炫的变量障碍和巨型装置间追跑的硬核综艺”,因设置梅花桩、飞檐走壁、平衡滚筒、70米爬楼和高空速降等高难度环节而出名。参与节目的嘉宾需要大量奔跑,对体力及耐力有较高要求。

  确保安全底线

  现如今,似乎综艺节目没有特别的节目设置和刺激眼球的话题,就很难吸引观众眼球。于是乎,各类节目各出奇招,以“虐明星”为噱头,让一群缺经验、少锻炼的名人开飞机、跳水、野外生存,什么新奇的点子都可以变成现实,似乎只有节目组“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详细

  不只是综艺节目,现在,不少视频平台也在不断突破下线。吃播节目里,空口吃芥末还只是“起步价”,很多主播经常被要求一次性吃下十几公斤的食物;户外挑战节目也是怎么刺激怎么来,动辄跑十几公里,怂恿做危险动作。“中国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吴永宁,就是为了给直播平台“吸粉”,在直播中不幸坠亡。【详细

  改变制作思路

  高以翔不幸猝死,折射的正是当下极限挑战节目的病态发展。也许到了叫停类似极限挑战节目的时候了。这些节目既涉及演员安危,也容易引发青少年效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更主要的,如果此类节目依旧大行其道,由于面临收视率下降的窘境,还会变本加厉地“挑战极限”,从而埋下更多的隐患。【详细

  节目除了要有安全意识,实践中的安全保障也要跟上。在此次事故中,就出现了对节目组“意外发生时是否有能力及时应对”的质疑声。节目以适度的体育竞技项目作为节目看点可以理解,关键是要在前期考察好项目的实际强度和参与者的能力是否匹配,并在运动过程中配备各类专业团队作为保障。【详细

  警惕娱乐至死

  刺激劲爆的节目可以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但刺激能够维持的时间往往不长,在观众对一种刺激乏味之后,节目组不得不加大“力道”。久而久之,底线被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死亡流量”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只奔着观众的感官之乐去,没有思想价值,刺激情绪是这类节目和直播的“法宝”,这才催生出了生吞饭团、鞭炮炸车、高空跳远等。【详细

  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异常火爆。有一些节目能滋养人心,给观众带来人生启迪,但也有不少仅靠“出位”博眼球、靠“污力”吸睛的节目。个别节目组信奉“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将职业操守、基本常识、道德底线抛在脑后。有的节目制作靠剪辑“搞事情”、人为制造参与者的冲突,有的节目将讨论黄暴话题视为前卫,有的节目“拜金低俗”凹造型,刻意追求所谓“网感”。【详细

  微言大义:

  @尔静:综艺节目应取消极限挑战。

  @小巷里:国外的一些知名野外探险节目,一人出镜的背后,往往有一支豪华的专业团队为其保驾护航。

  @还是不用想:让这平时光鲜亮丽的群体也陷入挣扎与挑战之中,可能是为了满足一部分观众猎奇和窥探的心理需求。

  @古灵精怪的猫:珍惜每一天吧。

  @朱洵:只管收视率,其他的先放一边。综艺乱象应该管一管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高以翔不幸猝死,折射的正是当下极限挑战节目的病态发展。现在,应该是到了叫停类似极限挑战节目的时候了。再强烈的市场取向都不能背离价值导向,再图经济利益也不能不顾及社会效益,再追求节目好玩,也不能让艺人玩命。当然,这样的悲剧,需要反思的远不只是一个节目、一个平台,而是造就这种节目、这种平台的思维方法、传播模式和生态环境。正如《娱乐至死》所提到,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娱乐“致死”:需要反思的不只是一个节目

2019-11-29 10: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11月27日凌晨,演员高以翔在录制都市夜景追跑竞技秀节目《追我吧》时晕倒,因心源性猝死抢救无效离世。这档节目曾宣称是“在酷炫的变量障碍和巨型装置间追跑的硬核综艺”,因设置梅花桩、飞檐走壁、平衡滚筒、70米爬楼和高空速降等高难度环节而出名。参与节目的嘉宾需要大量奔跑,对体力及耐力有较高要求。

  确保安全底线

  现如今,似乎综艺节目没有特别的节目设置和刺激眼球的话题,就很难吸引观众眼球。于是乎,各类节目各出奇招,以“虐明星”为噱头,让一群缺经验、少锻炼的名人开飞机、跳水、野外生存,什么新奇的点子都可以变成现实,似乎只有节目组“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详细

  不只是综艺节目,现在,不少视频平台也在不断突破下线。吃播节目里,空口吃芥末还只是“起步价”,很多主播经常被要求一次性吃下十几公斤的食物;户外挑战节目也是怎么刺激怎么来,动辄跑十几公里,怂恿做危险动作。“中国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吴永宁,就是为了给直播平台“吸粉”,在直播中不幸坠亡。【详细

  改变制作思路

  高以翔不幸猝死,折射的正是当下极限挑战节目的病态发展。也许到了叫停类似极限挑战节目的时候了。这些节目既涉及演员安危,也容易引发青少年效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更主要的,如果此类节目依旧大行其道,由于面临收视率下降的窘境,还会变本加厉地“挑战极限”,从而埋下更多的隐患。【详细

  节目除了要有安全意识,实践中的安全保障也要跟上。在此次事故中,就出现了对节目组“意外发生时是否有能力及时应对”的质疑声。节目以适度的体育竞技项目作为节目看点可以理解,关键是要在前期考察好项目的实际强度和参与者的能力是否匹配,并在运动过程中配备各类专业团队作为保障。【详细

  警惕娱乐至死

  刺激劲爆的节目可以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但刺激能够维持的时间往往不长,在观众对一种刺激乏味之后,节目组不得不加大“力道”。久而久之,底线被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死亡流量”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只奔着观众的感官之乐去,没有思想价值,刺激情绪是这类节目和直播的“法宝”,这才催生出了生吞饭团、鞭炮炸车、高空跳远等。【详细

  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异常火爆。有一些节目能滋养人心,给观众带来人生启迪,但也有不少仅靠“出位”博眼球、靠“污力”吸睛的节目。个别节目组信奉“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将职业操守、基本常识、道德底线抛在脑后。有的节目制作靠剪辑“搞事情”、人为制造参与者的冲突,有的节目将讨论黄暴话题视为前卫,有的节目“拜金低俗”凹造型,刻意追求所谓“网感”。【详细

  微言大义:

  @尔静:综艺节目应取消极限挑战。

  @小巷里:国外的一些知名野外探险节目,一人出镜的背后,往往有一支豪华的专业团队为其保驾护航。

  @还是不用想:让这平时光鲜亮丽的群体也陷入挣扎与挑战之中,可能是为了满足一部分观众猎奇和窥探的心理需求。

  @古灵精怪的猫:珍惜每一天吧。

  @朱洵:只管收视率,其他的先放一边。综艺乱象应该管一管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高以翔不幸猝死,折射的正是当下极限挑战节目的病态发展。现在,应该是到了叫停类似极限挑战节目的时候了。再强烈的市场取向都不能背离价值导向,再图经济利益也不能不顾及社会效益,再追求节目好玩,也不能让艺人玩命。当然,这样的悲剧,需要反思的远不只是一个节目、一个平台,而是造就这种节目、这种平台的思维方法、传播模式和生态环境。正如《娱乐至死》所提到,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