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妨将“代经济”交给市场

2019年10月09日 11:2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从前只知代购、代跑腿,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连吃火锅、去健身都不用“事必躬亲”了。据了解,以“代服务”为主的各类跑腿平台已步入大众视野,二手平台上的各类娱乐服务也应运而生。对于日益流行的“代经济”,网友们评价不一。业内专家称,“代经济”属于“懒人经济”范畴,虽使部分人的生活变得更高效,但也不提倡过度依赖。

  “代经济”为什么蓬勃?

  是有时代背景的。一则是生活节奏在变快,同时大家钱包也更加鼓起来了,有实力让自己从繁琐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如今的社会更加专业化,花钱让人跑腿,其实是更符合经济原理的。比如海外代购、急送物品,排队挂号,公司业务代办(如公司注册、变更、报税、商标注册等),车辆上牌、过户、年审等。这些如果让当事人自己去解决,可能要花上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原本可以拿来赚更多的钱的。

  可以说“代经济”在为美好生活加分。于个人,能用钱解决烦心事,就像有了代驾,开车去吃饭也可以放开喝而不必担心酒驾判刑。于社会,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干,分工精细化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时下几个外卖平台创造了数以百万个就业岗位,就是托了“代经济”的福。而且借助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代经济”正以更加专业和本土的姿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详细

  “代经济”本质上是提供服务

  从创造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代经济”的出现,本质上是提供服务,且让服务更加接地气和实用,也有利于市场的激活和繁荣。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外卖,这样的“代经济”,不仅为民众提供了便利,还衍生出了一个新职业和新行业,让数以万计人有了生计。

  “代经济”的出现,实际上是让社会分工更多样和明确,进而让社会产生更大价值,呈现更多繁荣景象,与催不催生懒人,没什么直接关系。至于那些变懒的人,更多是自己的主观选择,不能甩锅给“代经济”,我们可以享受“代经济”带来的便捷,同时也可以花更多气力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健身、学习和工作等。【详细

  别把“代经济”做成无厘头经济

  之所以在“代经济”前冠以“古典”“传统”之类的词语予以限定,皆因时下越来越多的“代经济”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脑补都补不出来。就像吃喝、健身、追女朋友,这些不是应该本人亲力亲为的事吗,怎么还可以请人代劳?

  人们常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些“代经济”就有越轨之嫌。一是冲击道德底线,就像“代追女神”服务,人又不是猎物,岂能由别人“代追”、追到了交到你手上?感情需要双方付出,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别人横插一杠,算咋回事?这类业务有违公序良俗,也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二是挑战法律红线,像代骂、代报复、代考、代写论文等。不论骂人、打人,还是替考作弊,严重的话都是违法行为,这种“代经济”要不得。

  “代经济”要不要管?发轫之初,为行业发展计,让这匹“野马”多跑一会儿是可以的,但当其体魄越来越壮且有越跑越远的风险时,就必须把它拉回到正轨上来,规范发展,为行业可持续发展赋能。【详细

  微言大义:

  @老米3892:懒人经济。若你想赚他/她的钱,就要把他/她变得越懒越好。

  @网上知世界:代管钱。

  @人间锁链:我提供代花钱业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代经济”的出现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它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也有人认为它催生了“懒惰”。其实,它只是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产物,本质上还是提供服务。就服务内容而言,只要买卖双方同意,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违背公序良俗,有何不可呢?至于其究竟能走多远,不妨完全交给市场,这也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题中之义。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不妨将“代经济”交给市场

2019-10-09 11:2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从前只知代购、代跑腿,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连吃火锅、去健身都不用“事必躬亲”了。据了解,以“代服务”为主的各类跑腿平台已步入大众视野,二手平台上的各类娱乐服务也应运而生。对于日益流行的“代经济”,网友们评价不一。业内专家称,“代经济”属于“懒人经济”范畴,虽使部分人的生活变得更高效,但也不提倡过度依赖。

  “代经济”为什么蓬勃?

  是有时代背景的。一则是生活节奏在变快,同时大家钱包也更加鼓起来了,有实力让自己从繁琐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如今的社会更加专业化,花钱让人跑腿,其实是更符合经济原理的。比如海外代购、急送物品,排队挂号,公司业务代办(如公司注册、变更、报税、商标注册等),车辆上牌、过户、年审等。这些如果让当事人自己去解决,可能要花上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原本可以拿来赚更多的钱的。

  可以说“代经济”在为美好生活加分。于个人,能用钱解决烦心事,就像有了代驾,开车去吃饭也可以放开喝而不必担心酒驾判刑。于社会,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干,分工精细化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时下几个外卖平台创造了数以百万个就业岗位,就是托了“代经济”的福。而且借助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代经济”正以更加专业和本土的姿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详细

  “代经济”本质上是提供服务

  从创造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代经济”的出现,本质上是提供服务,且让服务更加接地气和实用,也有利于市场的激活和繁荣。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外卖,这样的“代经济”,不仅为民众提供了便利,还衍生出了一个新职业和新行业,让数以万计人有了生计。

  “代经济”的出现,实际上是让社会分工更多样和明确,进而让社会产生更大价值,呈现更多繁荣景象,与催不催生懒人,没什么直接关系。至于那些变懒的人,更多是自己的主观选择,不能甩锅给“代经济”,我们可以享受“代经济”带来的便捷,同时也可以花更多气力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健身、学习和工作等。【详细

  别把“代经济”做成无厘头经济

  之所以在“代经济”前冠以“古典”“传统”之类的词语予以限定,皆因时下越来越多的“代经济”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脑补都补不出来。就像吃喝、健身、追女朋友,这些不是应该本人亲力亲为的事吗,怎么还可以请人代劳?

  人们常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些“代经济”就有越轨之嫌。一是冲击道德底线,就像“代追女神”服务,人又不是猎物,岂能由别人“代追”、追到了交到你手上?感情需要双方付出,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别人横插一杠,算咋回事?这类业务有违公序良俗,也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二是挑战法律红线,像代骂、代报复、代考、代写论文等。不论骂人、打人,还是替考作弊,严重的话都是违法行为,这种“代经济”要不得。

  “代经济”要不要管?发轫之初,为行业发展计,让这匹“野马”多跑一会儿是可以的,但当其体魄越来越壮且有越跑越远的风险时,就必须把它拉回到正轨上来,规范发展,为行业可持续发展赋能。【详细

  微言大义:

  @老米3892:懒人经济。若你想赚他/她的钱,就要把他/她变得越懒越好。

  @网上知世界:代管钱。

  @人间锁链:我提供代花钱业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代经济”的出现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它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也有人认为它催生了“懒惰”。其实,它只是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产物,本质上还是提供服务。就服务内容而言,只要买卖双方同意,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违背公序良俗,有何不可呢?至于其究竟能走多远,不妨完全交给市场,这也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题中之义。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