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企改革,社会的关注度和期望值都很高。大力度授权放权,国企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工资、考核等领域新政策接连出台,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激发内在活力……今年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我国国有企业稳健运行,各项改革跑出了“加速度”。
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21366.2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中央企业14119.0亿元,同比增长7.7%;地方国有企业7247.2亿元,同比增长6.6%。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应缴税费低速增长,减税降费政策效果显著。
图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图片来源:东方IC)
“授权放权”激发企业活力
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是贯彻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转变出资人代表机构职能和履职方式、打造现代国有企业的重要举措。4月28日,《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的正式公布,标志着这一改革再次向纵深推进。这也是一份未来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实现“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的行动指南。
可以用“一个明确、四个确保”来概括方案涵盖的五方面重点改革举措。“一个明确”是指方案首先确定了出资人代表机构与国家出资企业的权责边界,明确了“谁来授权、授权给谁”。“四个确保”则指分类开展授权放权,确保“授得准”;加强企业行权能力建设,确保“接得住”;完善监督监管体系,确保“管得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建强”。
同时,作为落实这一重磅文件的举措,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2019年版授权放权清单,重点选取了5大类、35项授权放权事项。随着方案与清单出台,央企尤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试点企业,在子公司混改、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内部业务板块整合、选聘职业经理人、完善工资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权限有所增加,这意味着下一步相关改革有望加快节奏。
当然,放也好,管也罢,归结起来都是为了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国有企业,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资料图片。(图片来源:东方IC)
“双百行动”培育改革尖兵
2018年8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启动实施“双百行动”,选取398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和地方国有骨干企业(简称“双百企业”),在2018-2020年期间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进而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国企改革的重要作用。开展“双百行动”既是抓改革落实、抓基层探索创新,也是破解国企改革难点问题、纵深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迫切需要。
截至目前,“双百企业”有进有退,已经动态调整至446家。截至今年4月底,“双百企业”已累计完成改革任务2524项,占全部改革任务的31.24%,工作进度快于时间进度,并在不少重要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例如,“双百企业”中的91户在企业本级层面开展了股权多元化改革,113户在企业本级层面开展了混改,228户在所属各级子企业层面开展了混改。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双百企业”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董事会职权、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为此,“双百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充分发扬基层首创精神,抓紧改革时机,为全国国资国企的综合改革作出示范。
应当看到,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抓基层、抓典型、抓落实,把更多精力聚焦到解决重点难点实际问题上,推动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见行动见效果。
图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图片来源:东方IC)
“央企重组”布局优化调整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优化势在必行。其中,推动中央企业兼并重组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一大看点。统计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先后有21组39家企业陆续开展重组整合工作,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数量由2012年初的117户调整至百户以内,改革覆盖了装备制造、电力、航运、能源、建材、钢铁等诸多领域。
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丝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筹划战略性重组,多家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牵手”整合……近段时间以来,央企重组动作频频。这些案例,有的是横向的强强联合,旨在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强化规模效应;有的属于纵向打通产业链,重在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
重组、整合,有力地推动了央企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下一步持续推进央企重组整合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更好地发挥战略性重组的联动效应和协同效应;加快整合中央企业同质化业务,不断推动资源向主业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更加注重发挥协同作用,扎实做好整合融合工作。
应当强调的是,必须高度重视重组以后的融合工作,不仅要做到资本合、资源合、组织合,还要做好思想合、战略合、管理合,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1+1大于2”的重组效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年巍)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以改革和创新双轮驱动国有企业发展
国企要在深化发展中彰显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