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华:存款准备金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019年09月17日 08: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商业银行并不是像“贷款创造存款”理论所说的那样,积极主动地创造货币。银行必须吸引到存款者,才能放贷。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国老百姓经常听说的一种货币政策。当然,有时候也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人们基本没有听说美联储、日本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为什么?

  先解释一下现代商业银行的存贷流程。

  比如一家企业,去银行贷款1亿元,那么银行给这家企业记上1亿的贷款,同时给这家企业的银行账户上直接记上1亿元存款。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银行通过给企业放贷,直接创造了1亿元的存款。现在有个挺流行的理论,叫“贷款创造存款”,说的就是这个。

  但其实不是这样。

  这家企业账户上有了1亿元存款,它拿去采购别的企业的产品,把这1亿元存款划给供货企业。表面上看,贷款发生在前,但看完整个过程,就能看明白,其实是银行作为中介把供货企业的存款贷给了采购企业。只不过时间结构上,是先放贷、后吸存而已。

  如果没有供货企业愿意接受这家银行的转账并继续存在银行,那么,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就是买不到任何东西的,那笔贷款就没有意义。

  供货企业怎样才会愿意接受转账、存钱在这家银行呢?首先当然是要对这家银行能够放心,想取走、划走账上存款,就能取走、划走。其次是要获得利息收入。

  企业如此,老百姓个人也是如此。

  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所有人都会同时来提款,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只要保留一定的款项,来应付提款就可以了,这就是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和存款总量之间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一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储户肯定越放心。但问题是,存款准备金率高,放贷的钱就少,银行赚的贷款利息就少,给储户的存款利息也就低。所以,银行、储户,需要找一个平衡。

  很多人会说:“我不是接受企业划账啊,我是直接把现金存进去啊。”其实个人存款,主要是给准备金做贡献。银行吸收了更多个人存款,就有了更多钱充当准备金,就能吸引到更多企业接受贷款企业账户上划过来的存款。

  总之,商业银行并不是像“贷款创造存款”理论所说的那样,积极主动地创造货币。银行必须吸引到存款者,才能放贷。表面上的“贷款创造存款”,其实并没有创造存款,而是每一笔贷款都来自于存款。始终是存款者在决定银行的放贷能力。

  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为20%,银行有1亿的存款准备金,那么理论上,就可以创造5亿的贷款、存款。

  我国是由央行来确定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外,企业自己还多准备的准备金,叫超额存款准备金。

  大家常说的“降准”,就是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8.5%,降准后为18%。

  降准0.5%,央行释放资金约9000亿元,到了商业银行那里,可以创造几万亿的存、贷款。

  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叫数量式调控。

  其他国家一般不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例如美联储,是通过调整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或者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再贴现的利率,来影响存款准备金,这叫价格式调控。

  目前,在货币体系的改革上,人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化的改革,则还没有多少人关注。

  其实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化,可以大大增加金融效率。

  在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体系下,银行相对自主权较小。

  有的银行实力很强、信誉很好,完全可以存款准备金率低一点,也有人愿意在它们那里存钱,但在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体系下,它们无法降低存款准备金。

  而有的银行实力较弱、信誉一般,但由于央行兜底,它们也可以采用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例如,有的银行可能需要25%的存款准备金率才能取得储户信任,但兜底体系下,它们也采取18.5%的存款准备金率。

  如果由各个商业银行自行决定,则实力强、信誉好的银行可以更多利用资金,而实力差、信誉不佳的银行则会提高谨慎度,如此,就兼顾了金融的灵活性和风险性。

  (作者邓新华系财经学者)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邓新华:存款准备金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019-09-17 08: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