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坚持“房住不炒”的市场定位决不能动摇,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目标不容干扰。对于目前局部地区存在的市场乱象,相关地区应予高度重视,及时出手整治,而不能养痈成患。
无证售房,以赠送面积的名义擅改规划,采用双合同方式捆绑装修款,拒绝购房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捂盘惜售……近段时间以来,部分热点城市房地产销售出现一些乱象。
花样百出的房地产违规销售行为,有的属于虚假宣传,有的属于强制交易,有的是人为扭曲市场预期,有的是拒不执行国家调控政策。如果任由这些乱象存在,不仅损害购房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自由选择权等合法权益,使其花冤枉钱,而且破坏市场秩序,造成市场运行失范、竞争失序,更干扰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落地实施,让保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调控效果打了折扣。
仔细分析这些乱象,有的是久治不绝的顽症痼疾,有的是随市场形势、监管力度变化而或隐或显的阵发病。从供需层面来看,这些热点城市普遍存在库存不足的情况,潜在购房需求很强烈,市场很大程度上由卖方主导。就监管层面而言,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监管手段都有待加强和完善,从开发商到房产中介违法成本都过低。同时由于市场透明度差,购房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在房地产调控趋紧的政策环境下,部分开发商融资渠道变窄、资金成本上升,出现资金链紧张,因此不惜通过无证预售、夸大宣传等违规手段来加速资金回笼。
应当强调,坚持“房住不炒”的市场定位决不能动摇,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目标不容干扰。对于目前局部地区存在的市场乱象,相关地区应予高度重视,及时出手整治,而不能养痈成患。一要坚持“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库存紧张的热点城市要加快项目预售证审批速度和商品房供应速度,同时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合理有效管控市场预期。二是要加大监管力度,改变过往一些类似“温吞水”“和稀泥”式的监管,切实提高市场主体的违规成本。既要对情节严重的违规行为施以霹雳手段,顶格处罚,又要保持对市场运行的敏锐反应,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三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市场定位,严格落实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政策定力,不动摇、不变通,决不能以摇摆暧昧的态度向市场传递错误信号,误导市场,更不能让市场乱象侵蚀调控效果,动摇市场预期和信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正确理解房地产对经济增长正负效应的拐点值
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新一轮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