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防治校园欺凌要关爱惩戒并重

2019年06月13日 07:54   来源:南方日报   扶青

  海南省三亚市一小学,一名学生因为长期被同学恐吓、威逼并收取保护费,因此拿刀刺向了该同学;江西上饶市第五小学,一名学生家长因孩子受到同学欺凌,竟带着凶器亲自帮孩子教训对方,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在一些校园欺凌事件中,因为“不处理”成了惯常做法,部分被欺凌者或其家属对施暴者“以暴制暴”,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

  面对不断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司法机关、教育部门常常显得“束手无策”,原因何在?首先要看到,处置未成年人罪错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司法层面上对未成年人倾向“特殊保护”,刑事责任年龄也往往在社会上引发争议。但更广泛来看,不是所有的校园欺凌都是恶性事件,都会上升到刑事层面,这就突出了校园管理的必要性。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存在惩戒缺失和教育矫治不足的问题。法律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以批评教育,但是不得进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也不得开除学生。因此,一些学校和老师选择口头警告或者处分,没有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最终导致学生酿成了更大的错误。

  对施暴者依法惩戒的前提,是让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长牙齿”,真正发挥法律法规的刚性作用。从目前的法律体系来看,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都没有明确界定校园欺凌行为。部分条文虽然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包括结伙滋事、拦截殴打他人、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等严重不良行为,但这不能与欺凌行为画等号。而且许多时候,校园欺凌表现得不明显,如“起侮辱性绰号”等,虽然在成人看来无伤大雅,但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巨大心理阴影,因此也要纳入概念界定中来。在这方面,广东省去年出台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就有示范性,它对校园欺凌进行明确分类,将言语侮辱纳入其中,就体现出了“长牙齿”的作用。

  鉴于校园欺凌的特殊性,早期干预比事后惩戒的意义更加重大。因此,治理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保护为要,要“抓早抓小”,对任何苗头高度重视、及时介入。学校和家长要高度重视,将防治校园欺凌知识送进课堂,构筑好防治校园欺凌的第一道防线。在此基础上,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委员会,吸纳各方参与,建立处理机制,对学生欺凌事件进行及时认定和处置。此外,还要在未成年人保护的视野下看待校园欺凌,对待某些性质严重的行为,要及时送交相关司法部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某些触犯法律但因年龄或情节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未成年人,要由公安司法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等依法进行社会化帮教和必要的强制性矫治,预防再犯。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成为频发的“世界性”社会问题,有其复杂的成因,干预的尺度也不易把握。但总的来说,保护和惩治相辅相成,关爱和严管不可偏废。我们既不能轻易地否定一个孩子,但也不能简易地将欺凌理解为小打小闹。如何把握干预的尺度,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以更积极的态度承担起防治校园欺凌的责任,划出清晰红线,明确规矩界限,令校园更加文明和美好。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