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转专业 自我规划不能“零门槛”

2019年06月04日 08:07   来源:红网   马敬楠

  5月29日,山东大学2019年春季转专业结果公示。早在4月28日,《山东大学在校本科生转专业学习管理规定(修订)》经第5次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规定》明确,山大全日制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除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按照相关规定不能转入其他专业学习者,其他均可申请转专业。(6月3日《齐鲁晚报》)

  在实行“零门槛”转专业之前,山大对拟转专业学生的成绩是有排名要求的,如年级排名前10%可以免笔试直接进面试、前50%有资格报名参加转专业考试。“零门槛”转专业政策实施后,学校将不再限定转出学生排名,也不再组织全校统考。这对于打算转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条利好消息。但从另一方面考虑,转专业的不设限,也预示着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要结合自身兴趣和人生规划,慎重作出选择。

  目前,大学转专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据山东大学官方统计,学校每年转专业的学生人数不低于10%。诸如对原专业不感兴趣、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等因素,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做出转专业的决定。然而这些看似理由充分的选择背后,要求的是学生对自身兴趣、目标具有理性认知,对足以影响自身人生轨迹的选择有代价判断和思想准备。

  可是,过往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学习经历,使得大多学生不得不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度成为群体写照。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个人特长和爱好缺乏自知,对自身人生规划发展认识不足,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或听从父母意见、或凭模糊兴趣报名、或因成绩不理想选择服从调剂。当大学入学后,便感到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向往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希冀利用转专业机会进行二次选择,从而改变现状。

  如果仅凭着模糊的喜好、就业待遇好的期待便参与到转专业的“大军”之中,其本质依然没有摆脱此前的限制,仍然是对于自身及发展规划认知不足。爱好是什么、兴趣在哪里、自己是否适合这一专业的要求、自己未来又是如何打算的……如果对这些问题不思考不明确答案,依旧如当初那般“无忧无虑”,那只会是白白浪费这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选择大学生涯的机会。

  近年来,新高考改革正持续深入,学生填报志愿也由原来的“学校+专业”变为“专业+学校”模式,这既对高校的专业建设就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学生赋予了更多选择权,让学生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专业。面对教育改革大势,在社会为学生不断创造专业选择空间的条件下,学生还需转换身份,主动探索自身兴趣,明确发展规划,不悔于专业选择,才是应有之举。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