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格力举报奥克斯,别止于口水仗

2019年06月12日 13:1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格力实名举报奥克斯空调质量不合格。此事因涉及两家知名企业,又涉及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引发广泛关注。

  质量是生命线,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普通消费者就算对奥克斯空调耗电量有怀疑,也很难拿出证据,但格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验室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奥克斯空调的能效比和制冷消耗功率实行检测。

  我国已有数亿市场主体,单靠监管部门的力量很难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管网络。因而,鼓励更多“吹哨人”站出来为消费者守望,形成社会共治。

  这次举报再次提醒广大企业,质量是生命线,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融媒体、自媒体时代,盯着企业的眼睛越来越多,除了监管部门,媒体、消费者、同行,都是监管的触角,让不法行为愈发难以遁形。一个品牌一旦在质量问题上欺骗消费者,不仅最终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进而失去市场,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详细

  不要妄言“阴谋论”

  格力并非首次举报同行,前些年亦曾公开举报过美的造假,也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双方掀起了一场持续多年的司法诉讼大战。其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同行互相举报违法行为,并非恶性竞争,乃是一种非常正常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监督、自我净化,属于行业内的“深喉”,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应对此理性看待,不要妄言“阴谋论”。【详细

  这也不是什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两者间必有一方会因此得利,包赚不赔的只有消费者。短期来看,“618”大促期间,奥克斯势必会因此受到一定影响,若果真存在格力声称的问题,实属咎由自取;倘若格力举报不实,除了为恶意举报付出代价之外,奥克斯反倒会收获一次最有影响力的免费宣传——以监管部门的调查结论为自己正名——性价比经得住考验。长期来看,空调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洗牌,高标低配、虚假宣传等问题将得到有效遏制,消费者才是最大赢家。【详细

  要让消费者获益

  同行永远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它让竞争无处不在,也使底线变得清晰起来,因为越界的代价要消费者和竞争对手一起承担。相比于公开互怼,一团和气甚至是在行业协会协调下沆瀣一气,才是对消费者最不利的。【详细

  夏季正值空调销售使用高峰,此次举报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担忧,也能引起有关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连夜回应,称已于当日下午通知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有关情况尽快调查核实。中消协也表示高度关注。我们期待监管部门尽早给出结论,同时也提醒企业要始终树立“消费者优先”理念,为消费者提供品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详细

  微言大义:

  @Char_donnay:别的我不懂,我只知道我上个月搬家,卖旧家具,收空调的人说,格力的五百块,其他全部两百。

  @海盗之疯:知识产权确是国家应该必须重视的。

  @1781491733-qqt:我家奥克斯空调用了十年了吧,制冷效果现在还可以。

  @今天吃啥bot:互相监督可以啊,很好,但是要公平竞争。

  @Rita123M:就看结果吧,刚买了款奥克斯被举报型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格力、奥克斯都是空调市场上的知名企业,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否涉嫌打压对手,不能止于双方的口水仗,亟需第三方监管部门调查并发声。毕竟,道路千万条,质量第一条,任何时候都别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主题公园市场降温不是坏事    2019年06月11日
  • ·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小事    2019年06月10日
  • ·5G:中国挑大梁 世界共参与    2019年06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