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刘园香/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风险隐患依然不少,金融体系脆弱性有所上升。要把主动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全力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风险是实体经济失衡的反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使得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恶化,产生债务违约风险并向金融体系传导。具体而言,一是部分企业盲目扩张、过度负债等问题的后遗症逐步显现,加之受资源与环境制约、担保圈“连坐”等因素影响,经营陷入困境,导致不良贷款和债券违约多发。同时,“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迟缓也导致经济与社会成本向金融业转化和积累。二是房地产市场形成了高价格、高库存、高杠杆、高度金融化和高度关联性等特征,具有巨大的资金虹吸效应且很大一部分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获得,强化了房地产与金融的风险传导。三是一些地方政府以各类“名股实债”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加杠杆,部分政府性债务偿还缺乏实际保障。四是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长较快。五是输入性风险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形成的外溢效应影响经济金融稳定。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缺陷也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一是金融供给市场结构不平衡,过度依赖于银行体系。二是传统银行产品不能满足不同市场主体需求。三是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到位。需特别指出的是,利率市场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会加剧存贷利差缩窄和“金融脱媒”,迫使银行抬高风险偏好。四是金融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不畅,少数业务“资金空转”和“脱实向虚”,各类“预算软约束”、“刚性兑付”以及过度创新、监管套利、资金错配、加杠杆、多层嵌套等加大金融体系脆弱性。此外,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风险不容忽视,各类风险交叉传染趋势越来越明显。
当前风险积聚,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等诸多因素混杂在一起并交互作用,必须立足于系统应对、主动防范和标本兼治,着力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的有效性。识别上要做到“三清”,全面看清承担了哪些风险,彻底理清主要风险因素和源头,深入探清风险产生和传导的机理。控制上要做到“三准”,及时准确,全方位跟踪监测风险变动;事先准备,未雨绸缪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发力精准,风险化解分类施策、对症下药。风险防控主攻方向是围绕解决高杠杆、产能过剩、房地产、政府隐性债务、影子银行和交叉业务、金融资源供需失衡等积弊深重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从制度层面形成有力举措和长效机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相关工作:
第一,在国家及金融市场宏观层面,既要依靠“有效市场”,也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夯实风险防控基础。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金融市场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培育行业性区域性信用环境,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补偿共担机制,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出现暂时困难的优质企业进行纾困并加快出清“僵尸企业”,探索优化教育、养老领域中长期融资的配套政策和运作模式。
第二,在金融机构微观层面,强化风险治理,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一是以风险偏好、经济资本和金融科技为抓手,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构建实时、智能的数字化风控体系。二是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防范化解风险的根本举措。三是进一步健全风险识别及时、质量反映准确、损失抵补充足的资产质量管控机制,综合运用清收、核销、重组、证券化、债转股等多种处置手段,大力化解不良资产风险。四是推进结构性去杠杆,精准处置对产能过剩、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五是严密盯防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强化交叉性风险、输入性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风险隔离的“防火墙”机制。六是坚持将风险可测、可管、可控作为金融创新前提,抑制结构过于复杂、自我循环等创新套利活动。
第三,在金融监管层面,既要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也要加强微观审慎监管,保障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需要优化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切实加强集团客户、担保圈、大额风险客户、个人共债等金融统计工作,强化全面监管、穿透监管和协同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减少风险淤积和传染。
防控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和人民财产安全,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坚守金融本质,不断提升金融供给质量和风险治理水平,促成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服务实体经济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防控金融风险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