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各景区“挤哭了” 呼唤服务升级

2019年05月05日 13:4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五一小长假第二天,60万人挤爆西湖!何止是西湖,全国各景区都挤哭了,游客大吼:我后悔了,我想回家。

  各景区“挤哭了”需合力纾解

  如今,人生活好了,假日选择外出旅游的人倍增。这本是件好事,但是,超火爆的人气不只是给各景区带来了超高的收入,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安全隐患。

  笔者一家与五一这天也自驾出游,到山东沂水大峡谷等景区起身感受了一把啥叫人满为患。在那通道狭窄的地下通道里,人挤人,空气又不通畅,让许多人感到憋气难受。那真是小孩哭,大人叫,干着急半天也挪不了一步。几个小时只落个痛苦难熬,哪还有心情欣赏美景,实质上也只能是看人头,无法看景。许多人直喊后悔,不如待在家里。

  由此可见,节假日旅游人满为患已成常态,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合力破解,否则,不但会引发安全隐患,威胁游客人身安全,而且还会伤了广大游客的心,给今后节假日旅游造成不良影响。【详细

  错峰休假:千呼万唤待何时

  仔细分析一下“五一”“十一”这两个假期出行的主流群体,分区域结构性地调整一下当前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寒暑假放假的时间,无需增减现有放假天数,即可大大缓解目前这两个假期出游的压力,增加人们在春秋两季择佳期出行的幸福体验。

  家有中小学生,在“五一”“十一”等几个有限的携子同游的公共假期里,哪怕明知出行“前路漫漫”、景区“人山人海”,为何依然“偏向虎山行”?万千拥挤,系于一孩。

  为了避免集中放假和集体出行带来的类似公共假期的难题,从放假具体时间的安排上,考虑到我国东西南北地域的巨大差异,不妨把这从暑假“调出来”的两周,交给省级行政区域甚至更微观的区域主体,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自行决定,从而较好地实现“错峰休假”,呼应日益高涨的民生需求。【详细

  努力让旅游从堵心到舒心

  近14亿人口的大国,每年平均4次的国民出游率,如何做到人民群众“有得游、游得起、游得开心、玩得放心”?这是世界旅游业发展历史上没有遇到的发展中难题,也必须以发展思维加以解决。

  从长期来看,一是需要回应人民群众优化节假日制度的迫切需求,国家有必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二是从现实可行的角度看,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要有“时间换空间”的思维,大力发展夜间旅游和夜间消费,延长重点旅游景区的营业时间和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热门文化场所的闭馆时间。

  三是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和旅行服务商应把焦点放在其他“温冷点景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在发展理念和管理手段上与时俱进,以管住准入门槛为新时期治旅重点,而不再片面追求5A、五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概念人为制造稀缺和焦虑。【详细

  微言大义:

  @第29道闪电:你在外面看风景,我在家里看你。

  @Redemp_ :灭霸可能是对的。

  @玖月小土:幸灾乐祸的我,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

  @条纹和点点:其实还是假期太少的缘故。虽然有带薪假期,但是孩子们只能在法定假期和寒暑假才有假,为着让他们也能出门玩玩,挤一点也认了,这是作为家长的无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每逢节假日,景区便“人满为患”。可以料想,随着公众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常见。所以,需要尽快提高旅游业的供给水平。包括合理的假期安排,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健全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配套保障。只有完善的公共服务,才会有良好的旅行体验,才能迎来磅礴的旅游市场。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