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错峰休假:千呼万唤待何时

2019年05月05日 07:2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又是一年中美好的五一假期。从年初“一天假”的失落,到落地“四日闲”的惊喜,许多人欣然选择在出游中遍赏花香草绿、壮美山河。

  然而,这边厢,景区里人山人海;那边厢,游乐场排成巨龙。要么启程时,高速路堵成“龟速路”;抑或归程时,高铁票一票难求。何止是旅行体验大打折扣,试问多少“休闲”变成了“受累”?旅游、交通、公安等公共保障部门也不堪重负、叫苦不迭!

  仔细分析一下“五一”“十一”这两个假期出行的主流群体,分区域结构性地调整一下当前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寒暑假放假的时间,无需增减现有放假天数,即可大大缓解目前这两个假期出游的压力,增加人们在春秋两季择佳期出行的幸福体验。

  春选“五一”秋“十一”,在这两个风光烂漫、气候宜人的假期里,随便找上几个热点景区观察一下,不难发现,携带中小学生集体出行的家庭,往往就是选择这两个假期出行的主流群体,而大中专生群体则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出行群体。

  家有中小学生,在“五一”“十一”等几个有限的携子同游的公共假期里,哪怕明知出行“前路漫漫”、景区“人山人海”,为何依然“偏向虎山行”?万千拥挤,系于一孩。

  毕竟,舍掉这几个公共假期,家长能够带着孩子出行的时间,就只剩下天气炎热的暑假和酷冷的寒假了,尽管这两个假期的天气往往并不十分适宜出游,但家有中小学生的家长,为了让“读万卷书”的孩子能有更多“行万里路”的体验,往往只能把自己宝贵的年休假放在这个“并不适宜出游”的季节。

  从放假时间的调整上来讲,不妨从漫长而炎热的暑假里拿出10天来,分成两个5天工作日,分别放在春季和秋季。一个5天工作日连上前后两个周末,相当于为气候宜人的春秋旅行季各增加了一个9天的长假。

  而为了避免集中放假和集体出行带来的类似公共假期的难题,从放假具体时间的安排上,考虑到我国东西南北地域的巨大差异,不妨把这从暑假“调出来”的两周,交给省级行政区域甚至更微观的区域主体,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自行决定,从而较好地实现“错峰休假”,呼应日益高涨的民生需求。

  此举对于中小学师生而言,并不增减假日天数;而对于中小学生家长而言,则可适当规避寒暑假这样并不十分适宜出游的时节,而是根据当地错峰放假具体时间和自己年假时间的长短,来自行选择春季或秋季的一周甚至两周带着孩子,体验“行万里路”的幸福。

  对于大中专生群体而言,增加春秋两季这样两周黄金般的出行假期,相应减少酷暑长期,又何乐而不为呢!而一旦这两大群体双双实现错峰休假,目前有限的几个公共假期超集中出行的局面或将大为改观。

  天地有大美,民生有期许。错峰休假,千呼万唤,更待何时?

  (本报记者邓卫华)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