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并在其中首次提到“收缩型中小城市”概念,强调收缩型城市要转变增量规划的惯性思维,通过瘦身强体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什么是收缩型城市?
“收缩城市”的定义源于德国学者菲利普·奥斯瓦尔特的著作《收缩的城市》,是指城市人口逐渐流失、失去经济发展活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由信息化、城市化、老龄化和社会结构转型等原因造成的城市人口总量减少、发展用地空置及产业经济衰退等现象。这一概念由学界上升至政府层面,既是理论研究对现实问题的灵活应用,也是对当前部分政府官员增量规划惯性思维的正向规范引导。【详细】
中国城市是个行政区划,其中既包括城镇区域,也包括农村区域。通常我们在说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时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行政辖区内的所有人口,二是指城市的城区人口。随着城镇成为人类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场所,城区人口规模才真正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实力,城区人口的增减才真正反映城市发展的活力,因此城区人口应该是衡量中国城市是否收缩的评价指标。【详细】
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在收缩型城市里,年轻人就业前景不良,倾向于迁往大城市,当人口外流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就会因无人接盘而引发房价下跌。可见,鹤岗住房跌至“白菜价”乃是收缩型城市的典型样板,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三四线城市,因整体收缩而步入恶性循环,房价也将跌入深渊,打破了房价一直上涨的旧观念。【详细】
城市收缩的本质在于核心产业的衰退带来的增长动力弱化丧失,继而造成城市发展相对迟滞、经济效益低下、就业容纳力降低及劳动人口的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实体经济对地方性资源的依赖大大降低,地方性经济中心原有区位优势弱化,资本、劳动力、贸易活动也随之转移。【详细】
怎样才能积极应对?
要改变大尺度、快节奏的新城建设模式,老城也要避免大拆大建式改造,降低空间尺度,放慢开发节奏,在精致化、便利化和特色化方面做足文章。通过做小空间尺度达到更加贴近百姓和企业实际需求的效果,供给便于生产、生活和创新的多元化城市空间,减少空间的分割和功能的单一,增强城市空间相互间的连接性,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城市空间规划配置时,要考虑功能的综合与多元,尽量为未来留下更多发展机会。【详细】
应对城市收缩既不能一味的进行空间扩张违背城市发展规律,也不可针对人口流失出台“治标不治本”的人口吸引政策。诚然,出台“低门槛”乃至“零门槛”落户政策,能够在“城市人口争夺战”中取得一定成效,但能否长久地留住人口并转化为经济发展活力才是关键。相比之下,大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能够产生更为显著的虹吸效应,也更加符合大城市人口集聚的发展趋势。【详细】
微言大义:
@图可以: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势必会吸引大量人口从乡村到城镇,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
@啊咿咿啊:自然环境不佳,追求更高的生活舒适度也成为一些人离开的原因。
@雨后:外来人口减少了,但许多本地人感觉城市风貌、生活舒适度在一年年不断提升。
@不来而已:中小城市不光要“瘦”,而且还需要“强”。
@机器猫:对于很多中小城市而言,从产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积极融入到城市群中去,才是城市生存发展的王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人生的路该怎么走?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下定决心鼓足勇气走下去。中小城市也一样。“收缩型城市”并不是负面概念,这是伴随着城市化和产业转型阶段出现的。人口外流的城市并不是就要衰落,而是要顺应城市化新规律。收缩型城市谋发展,关键是要扭转“增量规划”的惯性思维,“瘦身”的同时加紧“强身”。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