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也要做到“通则不痛”

2019年04月12日 11:01   来源:长江日报   杨于泽

  公安部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推出10项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新举措,包括小车驾驶证“全国通考”、分科目考试异地可办、车辆异地转籍等5类业务“异地通办”。虽然这只是一个部门推出的改革举措,也仅涉及有限事项,但公共服务“全国通办”“异地通办”大趋势已经很明朗。

  公共服务全国通办、异地通办并非人们的苛求,有关部门早就作出了承诺,近年来有些已经顺利落地。去年4月1日,内地居民可通过移民局网站、APP及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预约护照、港澳通行证、台湾通行证的申领、更换、签注等服务,并可在全国任一出入境证件受理点办理。公安部去年还宣布,加快信息数据联通共享,推进身份证、驾驶证、出入境证件等便民服务事项异地可办,加快推进更多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他公共服务也可以向公安部门看齐,能够全国通办、异地通办、网上通办的应当尽量实行起来。公共服务目前以教育、医保、社保等为大端,随着国内人口流动成为常态,全国通办、异地通办、网上通办已经成为内在要求。相反,不能通办往往成为很多人办事的痛点,个中麻烦和曲折,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公共服务全国通办、异地通办的本质,是让居民的权利在全国范围流动起来。人口流动,可以被理解为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换个角度,则是权利的流动。教育、医保、社保、办理身份证明等,本质上都是居民应享的权利。人口早就大规模流动起来了,如果权利不得不留在原地,要么被架空,要么实现起来有很高的成本。

  权利没法随人口流动起来,这一直是一个民生痛点。中医有句老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所以有痛点,是因为地域的、利益的、信息的梗阻较多。公共治理也要做到“通则不痛”。全国通办、异地通办,就是帮助人们的权利在全国范围内无碍流动,打通了各种阻碍,民生痛点自然消失。

  如果我们较真,全国通办、异地通办是可以“计价”的。据国家移民管理局介绍,我国每年约有270万人次居民异地换补证件,仅往返交通费用一项每年就可节省支出约30亿元;每年约有780万人次居民异地办理赴港澳台团队游手续,仅往返交通费用每年可节省支出90亿元左右。而公安部此次通报,仅2018年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实际减少群众办事成本300多亿元。

  推动全国通办、异地通办、网上可办,看起来是政府信息联通共享的结果,真正的关键其实在于强化政府服务意识,这涉及到权力观和政府职能定位的问题,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放管服”改革,把群众满意作为追求,打通民生痛点。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