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协同创新 推进城市群发展

2018年12月27日 07:14   来源:经济日报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也趋向于以城市群形态发展为主。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创新要素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城市群要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增强区域经济协调性,更应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生产力显著发展、生产要素不断集聚、区域界限逐步淡化的产物。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群发展要从过去的城市竞争机制转变为城市竞合机制,从创新要素资源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转变为非线性的多向流动,从经济区域极化转向均衡增长,只能依靠协同创新。尽管空间上的邻近为城市间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但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区域创新协同机制不健全。强有力的协同创新统筹组织平台和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政府间合作权责不明确,科技合作成本巨大。跨区域中介科技服务组织能力的不足,也造成创新要素空间上的高效配置难以实现。

  二是区域创新资源整合难度大。受行政割据垄断、地方保护主义思维的影响,城市间的技术融合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属于政策驱动下的“被动式”参与。而且城市间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明显,企业间的科技资源整合动力不足,创新的临近外溢效应不高。

  三是区域创新要素流通不充分。地方政府政绩的非共享性和排他性,形成创新要素流动的天然边界。要素市场的自然分割,严重阻碍了城市群内各种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组合,要素集聚效应在城市群内难以充分发挥。

  加强城市群协同创新,既能高效融合各城市的比较优势、集聚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促进城市间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也是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提升城市群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第一,完善区域协调机制,提升创新供给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为区域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城市群作为未来区域发展的主战场,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快协同创新发展。一是成立高级别的协调管理与决策机构。以全局视角,坚决破除城市群城市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理顺各级政府的协同创新联动机制,探索城市间的经济融合模式和创新布局,完善跨区域的资源优化组合等制度,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供给全覆盖。二是大力培育跨区域的创新中介组织。根据地方和企业的不同需求,在金融资本、人才流动、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形成全链条的科技供给服务体系。三是搭建创新协同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城市群的创新资源融通质量与科技推广效率;针对城市禀赋和行业特点,加快建设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为城市群企业构建区域科技供应链网络,创造有效供给。

  第二,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增强创新集聚动力。在新一轮全球科技浪潮与产业变革中,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将是众多城市群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培育全新的创新生态和产业集群部落,以凝聚城市群的协同创新效应。一方面,要建立跨区域的产城融合体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科学规划城市群全域基础设施建设,拉近城市距离,降低要素流动的交易成本,以城镇化推进科技创新集聚区的建设。产业集群能有效推动相关的创新主体在同一空间集聚,形成规模比较优势。应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分布,使之与城市群内资源禀赋和创新内生动力相匹配,形成跨区域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小城市应积极打造特色创新小镇,找准自身的创新路径和产业模式,以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吸引创新要素的汇集,同样能产生创新集聚效应,助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城市群共生创新。独立创新已难以让城市和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力,必须建立城市群的产业联盟,转变创新模式,打破路径依赖,以增强包容性。要积极推动跨地区校研企的深度合作,建设一批辐射范围广,创新能力强的区域研发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其要素集聚优势。通过平台共建、优势互补、技术共享、人才互派等机制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建立联合创新网络,提高创新投入产出比,增强创新要素集聚动力,驱动产业集群的开放和升级。

  第三,优化区域制度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一是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城市群要整体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不怕失败”的良好氛围,涵养各具城市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文化。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着重维护企业家队伍,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潜能和活力,让企业家成为协同创新的推动力量,企业成为协同创新的主体、成果转化的载体。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是创新第一要素,应改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和分类评价制度,建立跨区域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机制,鼓励新经济人才投身创业,引入负面清单管理,促进城市群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和自由流动。三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城市群内打造便捷、透明、低成本的授权、确权和维权通道,培育统一规范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产权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就是激活创新因子,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四是强化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以政校研企为主导,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通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大科研投入,为年轻研发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开放体制,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动力和活力,全面构筑创新创业的发展高地。

  (执 笔:湖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组 许泱)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