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流动,会凝固吗?
有人会说:无稽之谈!在互联网时代,巨量信息喷涌而至,人类更需要考虑的是减负、过滤,而不是担心知识不再流动。但真的有人在操心此事,他们会说:贫穷、灾难、战火,无不会对知识的流转形成“天堑”,造成阻梗。所以,他们号召更多人参与知识分享,将知识“裸捐”出来,以期促进社会的知识交流和传承,推动创新发展。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正是在跨过地域、超越岁月的流动中,知识与人类社会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了一起。如果说,世界上存在一种通用言语,用来沟通彼此,传承赓续,那么它一定叫做知识。
若一切安好,知识的流动自会通畅无碍。然而,世事并没那么如意。贫困饥饿的生活、战火硝烟的阴霾、厌学辍学的心态……巨大的境遇差异,使知识分布愈加失衡。笛卡尔曾说过,“世界之大,而能获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识。”的确,愈加高低悬殊的“势能差”,知识流动就愈加刻不容缓。其实,知识并无界线,充满势能的知识湍流本就该流淌到更多亟须浇灌的土地,滋养更多的人们,填满横亘的沟壑。
有人担心,知识会不会像冰川一样,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刺骨冰冻?答案是否定的。在汶川地震北川中学临时教室的黑板上,“多难兴邦”四个字,让上课的孩子分外用心;在杭州图书馆里,即使身体流浪,也要在书中为心灵找到安放之处;在冷清的实验室,正是知识的传递与沟通,让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流动的知识显然更有价值,在流转与传递中,知识得以升华。
知识不惧寒冷,却尤怕闭塞。对中国而言,拒绝知识的流动,才导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的近代之耻;接纳知识的传递,才迎来从“东亚病夫”到“钱塘弄潮儿”的现代曙光。而对个人来说,“知识改变命运”,莫不如说是“知识的流动改变命运”。也由此,人们彼此间的分享就成为知识流动不可或缺的前提。而这,就是“知识裸捐”公益项目的初衷所在——建立平台、分享知识、推动创新,在大众心里埋下“让知识流动起来”的观念。在人与人的分享中,知识流淌不止、涓涓不息。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在这浓郁的芬芳弥漫中、在含情脉脉的沟通里,知识悄然流动。但更深刻的命题是,如何通过加速整个社会的知识分享,让知识流动得更加磅礴和绵延?无疑,这不仅需要单个机构的努力,还需要每个人分享理念的提升,更需要整个社会分享机制的完善。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