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坟地产”暴利 让生者免于“死不起”的焦虑

2019年04月05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殡葬服务公司的毛利率已连续多年维持在80%以上,比房企还要高。是什么助推了“坟地产”的暴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马璐认为,一方面是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公益性殡葬服务不足。

  三天小长假,在北京的,很可能要赶到河北去扫墓,在上海的就要跑到苏州去扫墓。寸土寸金的北京,墓地价格让人“高攀不起 ”。北京一家大型殡葬公司的负责人称:“像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个墓地售价已经超过10万元。每平方米的价格比房产还贵。在最受欢迎的天寿公墓,最贵的墓地大约要100万人民币。”(43日中新经纬)

  活着买房,去世买墓,都是刚需。几年前就有网友感叹,人生最悲惨的事——生在北京,活在五环,葬在河北。每逢清明节,网络上“死不起”的叹息声就愈发强烈,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墓地价格,直戳民生痛点。与此相应的是,殡葬业早已入选十大暴利行业,殡葬服务公司的毛利率已连续多年维持在80%以上,比房企还要高。是什么助推了“坟地产”的暴利?一方面是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公益性殡葬服务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每年有近千万人自然死亡,墓地需求日益增长。虽然自2009年开始民政部便明确要求积极推广树葬、花葬等节地的生态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但现实中,推广起来仍比较困难。“入土为安”的传统墓葬观念已延续千年,其背后有历史、民族等人文因素,短时间内恐怕还难以彻底改变。再加上激励机制不够,目前全国每年实行火葬的逝者也只有50%左右。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墓地供应却严重不足。《殡葬绿皮书(2012-2013)》显示,全国大部分城市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需求多、供给少,墓地价格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则是殡葬业准入壁垒较高,竞争不充分,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

  我国墓地分公益性墓地和经营性墓地两种。前者是为农村村民提供的公共墓地,不收取墓地建设和土地使用费用;后者则是城镇居民的墓地,为有偿供应。规划之初,本不存在墓地供应不足的情况。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经营性公墓逐渐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一些城市为了节约土地,已不再审批经营性公墓,经营性公墓用地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这使得当前的殡葬用地从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新入者很难公平竞争。特别是,根据《殡葬管理条例》,经营性公墓的建立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层层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人为设置了行业进入壁垒,也容易诱发腐败。比如,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将“准入审批权”转化为“经营独占权”,由民政部门直属的国营殡仪馆直接垄断了经营性公墓。墓地资源稀缺,又缺乏充分竞争,自然有了“坟地产”的兴旺。

  公墓姓“公”,应该带有公益属性,建设公益性墓地,应当成为一项基本的民生工程。现实来看,殡葬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致力于解决殡葬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01897日,民政部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公墓墓位价格贵、占地多、墓碑大等问题均作出制约和规定。北京、陕西、辽宁等10多个省份已将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范畴重庆、甘肃、宁夏等地明确要求经营性公墓开辟一定比例的公益墓区,免费或低价提供给困难群众。但从民众的焦虑程度来看,这些还远远不够。

  生有所养,老有所依,死有所葬,是基本的民生需求。长远来说,需要进一步宣传“厚生薄葬”的观念,推广生态墓葬方式,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短期来看,一方面要多建公益性墓地,做好兜底保障;另一方面,则要打破行政审批体制下的垄断格局,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推动公墓价格理性回归。(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马璐)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何不向暴利坟地产公司征收暴利税

     疯狂的“坟地产”不止关乎移风易俗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