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贫困帽”岂能成贪腐者的“致富道”

2019年02月12日 14:35   来源:千龙网   曹瑞晓

  “薛寨村在新班子上任之前评定的72户贫困户中,有68户是错评,只有4户是真正的贫困户。低保户146户大部分是买卖得来的。”日前,媒体披露了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葛店乡薛寨村以往在扶贫领域中的乱象——“贫困户靠关系,低保靠买卖”。基层扶贫领域中的这类“潜规则”,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体现,究其原因就在于基层监督不健全,权力运行不透明,村干部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约束。

  “贫困户靠关系,低保靠买卖”揭露出了基层扶贫领域中的“潜规则”,贫困户的“帽子”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基层扶贫干部手中的“私货”,成为了贪腐者发家致富的路子,贫困帽成为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在72户贫困户中,竟有68户是错评,只有4户是真正的贫困户,甚至有的干部在接受组织审查时竟然还认为:“反正都是中央拨下来的钱,给谁不是给啊?”

  扶贫资金可以说是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的“营养液”,但现实中不少地方的扶贫工作中,扶贫资金被基层干部优亲厚友,私自侵占、截留,那便如同掐断了贫困之体脱贫致富的“输液管”,导致“营养液”不能真正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反而会变成一些贪腐者的“唐僧肉”,让他们用权力实现了自肥。这对真正的扶贫对象来说就是不公平,扶贫资金是有限的“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占一点,贫困者就少一点,面对“僧多粥少”的扶贫资源,倘若乱戴“穷帽”,那么,国家的好政策在此就要走样,此种行为无疑是从弱者“碗中抢食”,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精准。

  精准扶贫不能刮起“人情风”,扶贫“奶酪”之所以成为竞相追捧的“香饽饽”,究其原因,一方面,有的村干部为自己打“小算盘”,有了好处抢先占、优先照顾自己人,将扶贫信息藏着掖着,使一些真正困难的群众始终蒙在鼓里。另一方面,也有个别群众面对“潜规则”顺水推舟,想法子、找门路,用财物来交换指标。这些都成为了扶贫“潜规则”滋生的温床,让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人伪装成贫困户、低保户,瓜分扶贫“奶酪”、蚕食群众利益。

  扶贫工作的关键在于两个精准,一是确定对象要精准,二是扶贫措施要精准。但是现实中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利用手中职权,损公肥私,造成扶贫“掺假注水”,在加之识贫存在着“走过场”和定贫“一锤定音”的问题,造成贫困户帽子的“张冠李戴”。“拿贫困户资格做交易”显然违背了扶贫的政策初衷,长此以往,不但会削弱了贫困户的获得感,影响脱贫攻坚之成效,更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破坏党和国家的执政基础。

  在扶贫攻坚上防止“硕鼠”蚕食,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莫让“最后一米”的“上下其手”,让脱贫攻坚变了味。警惕“硕鼠”莫要碰了扶贫资金“高压线”,让百姓的利益不要打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