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清楚老林一家的吃、穿、住房、职业、收入、基本医疗情况吗?连头牛都没见到,你如何认定老林损失惨重……”林斗河被问得哑口无言,承认自己的核查工作确实草率,仅根据老林的口述就给予认定,同时,林斗河也提到他曾听说“老林家人接连遭遇不幸,花了一大笔费用”,才相信老林符合贫困户标准,“算是拿贫困户资格做了一桩‘顺水人情’”。
报道中的扶贫对象一家4口人的年收入大概有9.7万元,远超过贫困户的认定标准,可是为啥就定成了贫困户?其实,不止老林一家,现实中不少地方的扶贫工作中,同样存在一些收入超标准的人员瞒报收入的情况,由于贫困户瞒报收入,造成扶贫“掺假注水”,在加之识贫存在着“走过场”和定贫“一锤定音”的问题,造成贫困户帽子的“张冠李戴”。
一些地方农村贫困户比较多,识贫逐渐成了走过场,甚至贫困户的“帽子”可以被当作人情送,如此敷衍塞责的扶贫态度、工作方法实属“瞎子摸象”,不要说找不准“穷根”,就连最起码的“精准识别”都没做到!确定扶贫对象不是靠自说自话,怎能自己说了算?贫困户的“帽子”当做人情,对真正的扶贫对象来说就是不公平,扶贫资金是有限的“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占一点,贫困者就少一点,面对“僧多粥少”的扶贫资源,倘若乱戴“穷帽”,那么,国家的好政策在此就要走样,此种行为无疑是从弱者“碗中抢食”,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精准。
中国社会历来讲人情,可是精准扶贫不能刮起“人情风”,人情往来的一条重要底线就是,不能公权私用、假公济私,拿贫困户资格做人情,实质上就是权力的滥用,扶贫资金是用来给贫困户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是贫困户的“救命钱”,可是被当成“人情”送了出去,而且送得那么“自然”,同时也暴露出权力监督不严的问题。
林斗河在入户走访核查老林的家庭情况时“走过场”,没有“一对一”进行盘查问底,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在没有佐证材料和调查核实的情况下,片面听信其困难情况就盲目认定,审核把关形同虚设,一旦出现问题便与我无关,充当老好人,如此一来,审批成了一种摆设,识贫不过只是走过场。
扶贫工作的关键在于两个精准,一是确定对象要精准,二是扶贫措施要精准。“拿贫困户资格做人情”违背了扶贫的政策初衷,扶贫干部应力戒形式主义,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在实处,对那些拿扶贫户资格送人情的懒政,应当当头棒喝!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