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当贫困户”更需“精神扶贫”

2018年01月11日 18:37   来源:东方网   前溪

  “我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贫困户。”近日,一篇署名为“某贫困县小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在网络上热传。而促使这位小朋友立此“大志”的原因竟然是,一些贫困户“什么也不干,就能享受各种扶持、优待”,让人“欣羡”。(1月10日《北京日报》)

  让孩子说说理想,说说志向,这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但没想到的是,现在竟然听到孩子“梦想当贫困户”,孩子的梦想从哪里来?显然是成人世界的投射。由此可见,“梦想当贫困户”更需“精神扶贫”。

  孩子为何“梦想当贫困户”?因为孩子们看到一些贫困户“什么也不干,就能享受各种扶持、优待”,让人“欣羡”。当贫困户似乎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什么也不干,竟然什么也不缺,这样的生活的确是让孩子们羡慕,但问题是,这样的贫困户却有违扶贫政策。为何一些贫困户什么也不干?说到底,是“精神贫困”之过。据了解,随着脱贫工作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有记者在湖北、贵州、吉林、山西等地走访时发现,部分地区贫困户中存在较为突出的“等靠要”思想,不配合脱贫甚至抗拒脱贫的现象难以根除。“精神贫困”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现象并不鲜见。在一些贫困地区,有人不仅等靠要,还不愿脱贫摘帽。为了“不摘帽”,一些贫困户不惜隐瞒扶贫成果。这些均是“精神贫困”的表现。当然,造成“精神贫困”,一方面与贫困户存在懒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扶贫政策执行的偏差有关。

  当贫困户不可耻,但甘心于当贫困户则是可耻的,长期不脱贫也是可耻的,要脱贫,显然先要脱“精神贫困”。这首先要树立耻辱观。对于甘心贫困的人要给予鞭打,让其树立脱贫的光荣感;其次,改变贫困户的思想。大力开展文化扶贫,让农民尤其是儿童接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再次,要有对贫困户科学的考核观。建立公开、透明的帮扶工作环境;最后,要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对接“真需求”,要干部带动贫困户脱贫。

  帮助贫困户是必要的,但养贫困户则是要警惕的。当贫困户需要用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形象,当孩子看到周围的贫困户已经不再是“什么也不干”的时候,自然不会梦想去当贫困户了。孩子的梦想或许有些可笑,但从贫困户身上的症结来看,却是令人辛酸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