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中慢火车,“快时代”下大情怀

2019年02月01日 14:49   来源:中国江西网   潘宇涵

  穿行在四川凉山州的5633次列车,自1970年通车以来,正是用缓慢的速度,带动着许多民众脱贫致富,也见证了中国彝区几十年的变迁。这趟慢火车行程353公里,时速不超过40公里,沿途停靠26站,为了方便沿途民众放置货物,铁路部门特意将每节车厢的前后两排座位拆除,同时改造出一节车厢用于放置家禽和牲畜。火车票多年没涨价,硬座全程票价25.5元,最低仅需2元。

  不到40公里的时速,甚至比不上电动车的速度,对于处在“快时代”中的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且和家禽、牲畜同乘一列火车,在当前“铁路密布、高铁飞驰”的新时代里也是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特别是在春运繁忙中,有更好的盈利条件下,依然坚持开行,平价开行,更是难能可贵。因为,就是这么一列慢火车,承载着大凉山深处乡亲们的“致富梦”和“上学梦”。铁路部门坚持49年的开行,最低2元的票价,公交般的价格对当地百姓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福利,但对运输企业来说,却绝对是“赔本的买卖”。在当今物价飞涨的时代,提供近乎公益的价格,铁路承担的企业成本压力可想而知。在这逐利风气盛行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是什么力量驱使铁路部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开行?笔者认为,是铁路本身具有的公益属性和身为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情怀。

  大凉山,自然环境恶劣,山里的交通不方便,铁路成了人们出行的“生命线”,挑着鸡鸭上火车,车厢内的百姓脸上洋溢着致富的喜悦;背着书包上火车,车厢内的朗朗读书声凸显出“知识改变命运”的勤奋,带着年货上火车,车厢内满是辞旧迎新的热闹;返乡探亲上火车,浓浓乡音流露出家的味道,慢火车成了“小货车”“新校车”。“火车向着需求开”。正是人们的这种选择,这份需要,让铁路难以割舍,所以铁路部门才会有年复一年的坚持。

  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让利于民,铁路能保有如此的公益情怀是难能可贵的,时刻牵挂着小部分人需求,这份意识也是弥足珍贵的。正是这种情怀,让铁路经久而不衰,正是这种意识,也让铁路始终是人民出行的首选。身为国有企业,自然不能“利字”当头,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国有企业必然要铁肩挑重担,把服务人民的责任扛起来,把脱贫攻坚道路上硬骨头啃下来,载着人民群众共奔新时代。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红色车票会变为蓝色车票,慢火车会变为复兴号,速度越来越快,环境越来越好,春运不再繁忙,回家再也不用抢票,改变的将是服务和速度,不变的是温度和情怀。用心于民方能得心于民,在高铁奔驰的美好时代还未来到之前,大凉山深处的慢火车还会持续的开下去,新时代的公益情怀继续传递,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