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与10年前相比,居民家务劳动时间减少,陪伴家人时间增加。一天中,个人自由支配活动平均用时3小时56分钟,其中阅读书报期刊的平均时间仅为9分钟。有媒体将阅读与上网时间并举,称使用互联网的时间长达2小时42分钟,以获得某种对比效果。
统计部门将“时间利用”纳入调查统计科目,开始每年发布专题公报,意味着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其中,对上网时间的统计是时间分类中的一个“另”项,意味着它并不属于诸如“个人自由支配时间”“学习培训时间”“休闲娱乐时间”之类范畴。
我们当然很难说“上网”就是件坏事。现在整个世界都数字化了,被搬到了网络空间,“网”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投影。国人每天上网2小时42分钟,不一定就是占用个人自由支配时间的大半。但国人每天上网的时间在大幅增长,这是一个事实。根据统计,我国人均上网时间10年前还仅有14分钟,10年后居然多出接近2个半小时,到处都是“低头族”,地铁、公交上有,家族、社交场照样有。
人们热衷于上网,在于网络提供内容的丰富性与易获取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把握上网的度?在电视大行其道的时代,世界上曾经有过对电视这种娱乐形式的担忧,最新的科学研究仍在持续提出相关警告。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挑战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一是它可能占用人们过多的时间,包括工作时间和个人自由支配时间;二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上网成瘾”问题;三是看电视可以具备社交功能,而上网往往将人与真实社会关系疏离开来。
建立一种“上网理性”,应当是很有必要的。人类现在刚刚进入网络信息社会,如何与网络相处,如何避免人类个体迷失在网络空间中,我们可能还缺乏经验和警惕性。人处于一定时空中,有史以来,人类通过对时间的观察与思考,获得了时间控制技术、时间利用的经验,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伦理。比如人的伦理意识不允许浪费别人的时间,也反对自己虚掷光阴。当我们步入网络空间入口,如何能够不抛下有关时间的经验和伦理,现在越来越是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