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试验的真相为何?

2018年11月27日 07:44   来源:南方日报   扶青

  11月26日,一则基因编辑婴儿的新闻,震惊了学术界。来自深圳的一名科学家宣布,“一对基因经过修改的双胞胎婴儿已于11月健康诞生,基因编辑使她们将来可能具有天然抵抗艾滋病的能力。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新闻中所说的基因编辑技术,是时下生命科学的一项热门技术,它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被称为“下一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虽然具有理论上的远大前景,但从伦理层面上来讲,现阶段基因编辑技术是不能被允许的。这是因为基因编辑虽然针对个人,但会将编辑后的基因遗传到下一代,从而造成整个人类世界的伦理难题,比如怎样区分治疗疾病和优生优育之间的关系,是否会有“优化人种”的发展趋势?是否能被各地的文化和宗教接受?基因编辑还具有脱靶风险,一旦不小心修改了目标以外的基因,会造成不可逆的风险。因此,即便是最开放的生物伦理观念,也认为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要有确定前提,即仅限于对病情以及状况充分认识下使用,必须确定没有其他的办法,必须经过充分的伦理评估。

  此次事件所提到的基因编辑试验,主要针对一种叫CCR5的基因。资料显示,该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有些缺失CCR5的人,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HIV病毒感染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即能天然免疫HIV病毒。但是,这也是公众质疑的焦点所在,CCR5这个靶点是不是已经公认的会感染HIV?敲除这个靶点有没有其他潜在威胁?已经有许多学者指出,对CCR5进行编辑是不理智的,因为现阶段还不能证明它是可以完全缺失的,贸然敲除它,有可能产生重大风险。其次,现有的母婴阻断技术已非常有效,可以阻止新生儿被艾滋病感染,不必采取基因编辑技术。再就是脱靶风险,编辑婴儿不是编辑玉米,失败了可以扔掉重来,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就等于百分之百的失败。

  基因编辑是全世界科学家非常慎重的一个举措。即便是作为一项形式上的研究成果,也得先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接受同行评议。此次基因编辑直接用在人身上,而且是以新闻结果曝光,类似于“人体试验”,严重违背了基本的科学伦理规范。值得追问的是,这项试验到底是谁批准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不清楚,就很难确信它合法合规。吊诡的是,虽然团队晒出了伦理审查书,但许多参与签名的人已出来声明,自己并没有参与其中;涉事医院也回应不知情,试验不在医院做,孩子也不在医院出生;当事人的单位南方科技大学也宣称,这名科学家未向学校报告,严重违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各方面的证据交叉显示,竟然没有任何人能为此事负责,那么,它到底如何通过的?事件本身到底是真是假?公众亟需一个答案。

  看过伦理审查书的人或许都记得,在申请理由一项中,申请人只用了小鼠和猴子的试验佐证安全性,而在文末,又言之凿凿地写道,“这将是超越201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体外受精技术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这也许能大致看出些端倪来,当我们急于去创造某个世界领先时,真的连科学伦理规范都不顾吗?科学界齐刷刷的反弹已说明了这点,如此草率且真假难辨的试验,是对被试者的不负责,是对科学精神的违逆,是对人类尊严的漠视,必须追究到底。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