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LV质量问题归咎中国水土?这黑锅我们不背!

2019年01月21日 14:10   来源:人民网   秦宁

  用了两次之后却发现手柄会掉漆,夹在身上的时候,衬衫上也会沾上黑色的东西……据报道,杭州的王先生买了一个LV包,多次出现问题。LV上海总部给王先生的解释让他匪夷所思,对方希望王先生少穿白色衬衣,多穿黑衣服,就看不出掉色了。至于手柄掉漆是水土问题中国湿度太大……

  “水土不服,就服你!”LV上海总部将手柄掉漆归咎为中国的水土问题,让人忍俊不禁,油然想到一句网络流行语。原来,身为高端奢侈品的LV包,质量居然连地摊货都不如,何其具有反讽意味?要背包就不能穿白色衬衣,敢情还不如把包供起来?

  如果说掉色暴露出LV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那么无厘头式的回应则折射出相关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身为LV上海总部的工作人员,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企业形象,一番不负责任的说辞,除了伤害消费者,也伤害了LV形象,给公众造成的观感是,LV缺乏应有的企业伦理,并没有尊重消费者。

  最关键的是,出问题不是自我检视,更没有反躬自省,而是直接甩锅。这个黑锅,中国水土不背。请问,其他奢侈品有类似严重问题吗?既然水土不服,那么为何还高调销售?

  作为在中国经营最为成功的奢侈品牌之一,LV集团可谓赚得盆满钵溢。在赚取不菲价值的同时,是否输出了健康的价值观,即用高质量和完善售后打造出良好的企业形象,彰显了企业责任?作为一家老牌的奢侈品企业,LV在中国布局甚广,但一路走来,也时被诟病,从价格歧视到质量问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不管一家奢侈品集团具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如果品质堪忧,消费者也会毫不犹豫选择放弃。究其因,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不再简单地追逐奢侈品的外延;中国的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要求享有相应的消费尊严,那种店大欺客乃至不把消费者当回事的傲慢行为,注定没市场。

  最新消息显示,当事人在微博上表示:“LV总部刚打电话给我,同意更换新包……LV你啥时候能改改你那高傲的脸,赚着中国消费者的钱,却看不起中国消费者,市场会用脚投票,至少我再也不会踏进你的店门。”如果此说属实,或可说明LV上海总部在纠错。问题是,这种纠错有多少诚意?如果没有舆论监督,LV集团会如此回应吗?

  目前,王先生与LV上海总部的纠葛将如何收场,尚需观察。也许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起底,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剖析。但可确定,LV上海总部的回应并不公允,不仅无法说服当事人,也说服不了公众。而这起事件不是一个消费者与一家奢侈品公司的“对垒”,而是具有一定公共话题性质的公共事件,提醒监管部门应及时介入,提醒相关奢侈品公司要善待消费者,也提醒无论什么企业都应该把消费者放在首要位置。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缺乏生命力。品牌成长的过程,是技术提升的过程,也是品质提升的过程,更是企业呵护责任的过程。建立品牌殊为不易,需要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文化的不断浸润,需要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苦心经营,但是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毁于一旦。故此,期待更多的奢侈品企业真正尊重消费者,打造出叫得响、立得住更有传得久的品牌。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世界共享“中国机遇”    2018年11月05日
  • ·遵守中国法律的谷歌值得欢迎    2018年08月08日
  • ·先让中国消费者“爱上中国造”    2017年05月03日
  • ·观点交锋:中国消费前景如何?    2016年11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